假现象背后藏着真问题

近报 新闻    时间:2017年03月24日    来源:近报


  狄凯

  清明将至,扫墓成了必修课,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假期,尤其工作在外地的人,山水迢递,如何尽孝?据报道,四川成都市长松寺公墓推出了一种新的“互联网+祭祀”方式——微信远程祭祀。用户在微信公众号上填写寄语,随后寄语可同步到墓地前的一块大电子屏上滚动显示,以表哀思。具体方法虽然头一次听说,模式则并不新鲜,不过是前些年引发巨大争议的“代祭”“代扫”的变种。所不同的是,在网络技术无远弗届的今天,新手段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这样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未尝不能起到精神洗礼的作用。
  这两天,一篇文章援引联合国定义,认为“1992年生人已步入中年”,这让那些25岁的年轻人似乎已经感受到了中年危机的压力。专家认为,这主要归咎于两个因素,一是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现代年轻人一天所经历的事情,在传统社会里可能半年也未必能够经历。二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资讯过载完全超出现代人有限的大脑认知资源承载范围。但另一方面,“青年”、“中年”并不是严谨的概念,80后、90后的年轻人唏嘘于“中年将至”,不过是面对压力的一种退缩方式。
  最近,一篇《校长怒了!还有多少假课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再次引发了大家对语文课文的关注。平心而论,教材有“刺”与读者“挑刺”,都属正常。教材的地位非常特殊,其人物或言辞,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可以说无出其右者。这其实完全可以成为一段佳话:语文教材在全体人民“火眼金睛”的锤炼之下,输攻墨守,不断改进,终于铸就了毫无瑕疵的精品,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挑错方愤愤不平,出版方不肯低头,结果只能是孩子遭殃。
  不管是假祭扫、假中年还是假课文,假现象背后藏着真问题,都需要正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