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下半年,已有多家无人超市在

近报 新闻    时间:2017年09月01日    来源:近报





  2017年下半年,已有多家无人超市在杭州、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悄然开业。消费者只需一部装有支付宝或微信且开通银行卡支付通道的智能手机,即可全程自行购物。
  无人超市,是中国移动支付的一个标志性符号。而移动支付,则是罕见的中国领先全球把欧美国家也甩在身后的领域。
  中国人上一次在这个领域领先全球,则是数个世纪前率先使用纸币。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又率先把纸钞这个名词扔进了故纸堆,他们迅速习惯了刷一刷手机花钱。
  这也与正在宣称要进入“无现金社会”的瑞典等北欧国家情况不同——北欧人依靠的主要是银行卡,但中国人却“跳过了”信用卡,直接从现金转向了手机支付:上述《纽约时报》报道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手机支付总额达到5.5万亿美元,是美国1120亿手机支付市场的50倍。
  为什么短短几年,中国就发生了如此大规模的“支付的革命”?

移动支付的中国基石
  移动支付的出现,使得中国一步跨越了西方长时间的支票、信用卡支付阶段。

  这是一个典型的后发制人的中国故事。
  据《无现金时代的经济学》一书作者戴维·沃尔曼观察,目前发展中国家正在发生的移动支付革命是一种“跨越式现象”。因为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没什么金融服务的经验,这意味着人们没有任何根深蒂固的支付习惯。
  在欧美发达国家,信用卡支付距今已大半个世纪,支票的历史则长达几百年。直至今天,信用卡和支票,仍然是欧美支付的主要形式。
  由数位中国人民银行官员参与合著的《支付革命:互联网时代的第三方支付》一书认为,移动支付革命能在中国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首先,相对于欧美国家,中国人更爱用现金。2006年,中国流通中的现金占GDP比例约为13%,而美国为6.4%,英国3.5%。欧美银行发展了几百年,票据支付已成为国民难以逆转的支付习惯。而在中国,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支行才发行了第一张信用卡。
  其次,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依托于信用的支付难以在中国快速发展。近期高盛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人平均有3.6张借记卡,但只有1/3的人拥有信用卡。
  这种失衡的局面为移动支付的成长创造了土壤,因为消费者没有固化的信用卡、支票支付习惯,使得中国人能更快适应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的出现,使得中国一步跨越了西方几十年。
  在移动支付时代,信用体系正在快速建立起来,资金流动都会留下可追踪的痕迹。如今腾讯与阿里巴巴都已建立起企业的个人信用体系,并基于大数据推出相应的信用贷款服务。
  除了用户习惯,技术手段的进步则是移动支付在中国起飞的另一时代机遇。
  中国的数字化支付的起点,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的“金卡工程”和15年前中国银联的成立。1993年,国务院启动以发展电子货币为目的的金卡工程。2002年3月,中国银联成立,意在实现银行卡全国范围内联网通用,也使得异地跨行的网上支付成为可能。
  彼时,在多银行接口难以互联外,另一个难题是金融网络与互联网的接口承接,因为系统繁琐、成本高,银行没有动力去做。这时,市场上涌现了第一批第三方支付机构。
  它们提供的是网关模式,即以中介形式连接商家和银行,帮助商家和消费者在网络交易支付过程中跳转到各家银行的网银接口。
  这一时期,第三方支付只是商户到银行的通道,是银行的附属角色。
  但很快,随着互联网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流行,支付的逆袭之火悄悄燎原。
  第三方支付机构从通道变成入口,在二维码的助攻之下,从水滴石穿演变成摧枯拉朽之势,震惊了整个行业。
  支付宝和微信开创的直接连通银行和商户的“三方模式”,绕过了银联,也绕过了监管。网联的成立,使新支付再度回到传统支付遵循的“四方模式”。至此,中国支付业写下了一个从逆袭到建立新秩序的中国故事。
  第三方支付逆袭
  在看似壁垒森严的银行业面前,第三方支付从夹缝中生长出来,先以水滴石穿、后以摧枯拉朽的态势,震撼了整个行业。

  中国第三方支付真正实现飞跃,是从网关模式,升级为账户模式。
  所谓账户模式,是指大量互联网支付通过商户和消费者注册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个人账户来完成。
  在这种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真正作为一个平台,处于交易流程中资金和信息的重要停留节点,基于这些资金流和信息流,它们可以做更多的增值服务,包括今天中国消费者所享受的缴费、转账、还款、授信、保理、理财、咨询等。
  从此,第三方支付机构从一个通道,变成了一个入口。而互联网时代的秘诀就是“入口为王”,锁定了客户,就锁定了生产、流通和消费。
  账户模式的始作俑者,就是如今的行业巨头支付宝。
  为了解决网购交易中的诚信问题,给买卖双方提供担保交易服务,淘宝网于2003年10月推出了支付宝。接着,支付宝创造性地在网购流程中引入了虚拟账户。
  支付宝的虚拟账户实现了与大多数银行渠道的互通,支付宝账号绑定银行卡后,可以支付和还款,无需再通过网银。这样,支付过程就绕过了银联这一清算平台。
  支付宝不断扩展虚拟账户的功能,2013年6月,它推出余额宝,将货币基金内置在其中,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理财的启蒙产品。
  正是在这家互联网金融新贵崛起的过程中,中国数字货币的发展趟出了第二条路:交易商的电子化,在电子商务中派生出的数码记账系统,比如预付卡、储值卡和互联网中的虚拟账户等。
  在此之前的长久时间里,数字货币的主要路径是银行的电子化,即把纸面票据转化为数码记账,比如磁条卡、IC卡和网上银行。
  在第一条路中,银行是唯一的主角;第二条路则是第三方支付的逆袭,它使得银行从前台退到后台,成为可缺席的支付媒介。
  第二条路径也正是当下正在中国发生的“支付革命”。
  2008年-2010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异军突起,交易额连续3年增长率超过100%。互联网支付业务从2006年的48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6.89万亿元。
  不过,第三方支付狂飙突进的背后,也出现了部分第三方支付企业挪用备付金,不法分子通过第三方支付通道进行洗钱、套现等现象。
  2009年4月,监管开始介入,对从事支付清算业务的非金融机构进行登记。2010年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其细则。接着,发放第三方支付的牌照,2011年5月26日,支付宝获得了国内第一张支付牌照。
  《支付革命》一书中说,互联网市场创新永远走在监管前面,监管机构经常面临“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冒出来了新东西”的情况。
  技术功臣二维码
  随着智能手机和4G、Wi-Fi网络的发展,移动支付又成为了第三方支付行业新的颠覆者。

    2012年以后,随着智能手机和4G、Wi-Fi网络的发展,移动支付又成为了第三方支付行业新的颠覆者。
  快捷支付有两个必要条件——标准的信息终端和输入输出设备。而支付更便捷,就需要输入输出设备可随身携带,手机天然具备这一特点,黏在了消费者手上。
  一般来说,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军移动支付的方式,是身份绑定与App开发,但是微信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刚建立不久的路径,建立了微信通道。
  2011年1月21日微信上线,2013年8月,在拥有4亿用户的基础上,微信支付上线。次年春节,微信红包面世。2015年,微信开始布局线下支付,迅速与支付宝齐头并进,成为移动支付市场的双寡头。
  最新的数据显示,支付宝和财付通(包括微信支付和QQ钱包)在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3.7%和39.51%,合计占93%的市场。
  除了黏住消费者的手机,微信和支付宝如此迅速攻城略地,背后的另一个关键的技术功臣是二维码——扫一扫这个小方块,线上世界与眼前的商家瞬间连接,买卖双方才能真正牵扯进一桩交易之中。
  相较于传统的第三方支付终端POS机,二维码技术的最大优势是成本极低——商家只需要把一张打印有二维码的白纸贴在墙上,即可收付款。而一台POS机设备的售价则高达1000元左右。
  2011年7月,支付宝在国内首推二维码支付。从前的线下支付以银行卡为主的格局被改变,二维码迅速占领市场。
重回“四方模式”
  网联来了,它相当于第三方支付领域的“银联”,意味着以后支付机构不能再单独接入银行。

  传统的第三方支付遵循的是“四方模式”,即发卡机构(如银行)、收单机构、商户和卡组织(如银联)四方参与,顾客通过手机支付时,仍然刷的是银行卡,背后的清算方式与银行卡交易相同,也要通过银联这样的清算平台。
  但支付宝和微信后来开创的直接连通银行和商户的“三方模式”,绕过了银联,颠覆了“四方模式”。比如用户通过支付宝账户向他人的支付宝账户转账,支付宝只需通过它自己在不同银行的账户之间划转资金,即可完成这个过程。
  这样一来,交易信息无法通过跨行资金清算平台被监管方直接采集,监管机构也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现洗钱、套现等非法行为。中国政法大学金融创新与互联网金融法治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赵鹞对记者说,三方直连模式这种做法只有中国才有,在国外是非法的,因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并没有支付清算的许可,却在从事跨行清算的业务。它们能够钻空子,是因为我国没有关于电子支付或清算支付的法律,“只有部门规章,没法用法律去追究。”
  “原来我们国家有259家第三方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有一百多家,这一百多家都在跟银行搞直连,就相当于一百多个小的清算机构,而且都脱离于监管,这在发达国家是不可思议的。”他说。
  2017年8月4日,央行下发文件,要求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2017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的相关准备工作。
  网联相当于第三方支付领域的“银联”,意味着以后支付机构不能再单独接入银行,一律先接入网联,再由网联接入银行,从市场自发的“三方模式”再度回到“四方模式”。
  多位采访对象表示,实际上央行成立网联这件事已经筹划了好几年。
  赵鹞说,2011年支付清算协会就说要搞一个网联,但是由于当时的市场环境、技术条件等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所以处于研究的状态。“这是包括支付机构、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等集体智慧的产物,也是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个系统如果国外去做,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都是不可能的事,中国在这件事上其实已经跑在了前面。”他说。          据《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