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2,中印那一仗近报 新闻 时间:2017年09月01日 来源:近报
进发
1962年,我入伍3年,在55师当卫生兵,部队驻扎在青海。10月末,等战备物资和武器弹药一运到,我们就连夜奔赴前线。当时第一阶段的战斗已经结束,我们参加第二阶段的战斗,要攻打的西山口位于达旺南边。 当时部队有很多1962年8月才入伍的新兵,入伍就到农场,刚放下锄头就上了战场。到了达旺,他们才学怎么投手榴弹、怎么打枪。那时我们的枪还是单发的,打一枪要退一下弹壳,上一下膛,而印军都用半自动了。我们把这种训练称为“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后来看,还是新兵牺牲的比较多,毕竟经验少。 为了赶路,我们不眠不休走了两三天。最终,我们在11月中旬到达了达旺前沿。达旺是坡地,坡底是达旺河,过了达旺河就是西山口,印军驻扎在山顶。 11月16日晚上,我们吃了大战前的最后一顿晚餐。天黑后,我们开始向达旺河阵地进发,一路上,枪炮声越来越响。 天亮的时候,我们到了达旺河上面几百米的密林中。这一天,我们营的1营先去火力侦察,而我们分散隐蔽,一人一小块雨布,用树枝撑在石缝外,人就潜伏在石缝里。这一晚,炮火声不断,到18日清晨五六点,才安静了一会儿。部队等着进攻开始。 总攻 8点半,我们开始总攻。先是炮击,几十门炮同时开火,炮火铺天盖地,一片火海。炮击了半小时,一下就把印军打蒙了、打散了。其实,印军知道解放军在集结,但想不到我们来得这么快,打得这么猛。 我们从青海出发时,就非常注意保密。当时61师从山西赶来接替我们,他们在山西就开始吃我们吃的粮食,用我们部队用的卫生纸。因为当时有间谍,从粪便、用的卫生纸里就能发现你是哪个部队的,所以61师就提前模仿我们的生活习惯。我们晚上出发,他们晚上就到,直接住在我们的营房里。第二天,外人看营房里照样有人,但其实已经换了部队。原计划如果我们55师伤亡太大,就由61师顶上来,结果开打后,我们的伤亡很少。 炮击结束,冲锋号就吹响了。我所在的3营是第二梯队,从1营的右侧发起进攻。战士们拼命往上跑,没有人害怕。 当时我们的火力支援只有小炮,一个班10个人,负责一门炮。班长副班长指挥,一个战士背炮筒,一个战士背炮盘,一个战士背炮架,剩下的5个战士一人背一箱炮弹。再加上背着的炒面袋、水壶、急救包等,负重都超过60斤,但全靠步兵的两条腿运送。西山口的山陡啊,为了赶时间,我们抄近道,其实也没有道,不管是树根草条,抓住就往上爬,手脚划伤流血也感觉不到。 下午3点左右,我们上到山顶,几乎见不到活的印度兵,他们都跑散了,留下的只有尸首,一片狼藉。我们就开始清理战场,掩埋尸体,追击逃兵。 没想到我们占领西山口后,印军不知道,还继续空投物资,包括食品、服装、毛毯、武器等等。西山口海拔很高,我们穿着单衣上去,冷啊。上面就通知我们可以拿吃的,还可以一人拿一条毛毯。 宽大 后来,我们正在掩埋印军尸体时,突然有印度兵过来。我一看,两个印度兵举着枪,显然是来投降的。 我们连队只有我在出发前学过几句英语,我就上前跟他们说,“站住”、“缴枪不杀”、“我们宽大俘虏”。结果说了半天,他们也听不懂。他们指指肚子,又指指嘴,看来是饿了,我们的炊事班长给他们拿来了馒头。后来翻译来了,大家才知道这是父子俩,18日早晨我们刚开始炮击,他们就躲进了森林里,饿了几天,实在受不了了才出来。 印度兵的素质和我们真是不能比,我们都是20多岁,斗志昂扬,他们则多数是为了挣钱养家,遇到火力,抵抗一下,火力再猛一点,就投降了,要不就跑到森林里去了。 我们对待俘虏的政策很宽大,我们吃炒面都吃不饱,给他们吃大米饭,我们穿旧棉衣,给他们穿新棉衣。我们还给俘虏上课,讲我们的政策,讲尼赫鲁怎么发动这场战争。后来印度兵回去的时候,有的还给我们磕头。 我们撤离时,把印度空投的武器整箱还给他们;他们的汽车坏了,我们给他们修好,让他们能开;我们缴获的武器也都擦洗干净,摆得整整齐齐,还给他们。 艰难 这场战争赢得不容易,特殊的环境和地形,首先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比如冻伤问题。11月的青藏地区零下几十摄氏度。由于部队调动突然,没有军车,我们坐的很多卡车连篷布都没有。我们虽然穿戴着皮大衣、皮帽、皮手套和带毛的皮鞋,但车一开起来,还是冻得和冰棍一样。 还记得到达格尔木兵站时,大家都下车了,通信兵小谭说脚都麻了,不能动。我赶紧脱下他的鞋袜,发现他双脚肿大,前半部分都变成了深紫色,右脚更严重些。这是冻伤啊!医生说小伙子的双脚可能都要锯掉了。那年小谭刚18岁,入伍仅三个月。后来我们都把鞋脱了,用被子把脚裹上,严重的冻伤没有再出现,也有脚趾截掉一点的,但不影响走路,至于手脚冻红冻肿的就太多了。 此外,高原反应也是一大问题。最凶险的地方是五道梁,那里海拔4000多米,空气稀薄,夏天气温也就5摄氏度左右。当地有谚语,“纳赤台得了病,五道梁要了命”。纳赤台比五道梁的纬度低,你要在纳赤台得了病,到五道梁就没命了。 残酷 有人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没有抗美援朝那么残酷,确实,我们没有遭遇那么顽强的抵抗,但我还是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我们的伤亡主要是地雷和炮弹造成的,我们连的一个战士,腿被炸掉,骨头都翻出来了;我们营的两个战士,追击敌人时产生了高原反应,发展为急性肺水肿,在送回驻地的途中就停止了呼吸;一位连长本来1962年8月已经转业了,但战争开始,他就申请回来参战,结果在战场上牺牲了,那时他的儿子还没出生。 还有一位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员工,当时跟着我们团拍纪录片。一天,我们正在吃早饭,八一厂的几个同志下去拍摄,结果我们早饭还没吃完,一个人就被拉回来,说是被炮弹炸死了。 战场上,人的生命真是太脆弱了! 据《环球人物》 为期两个月的中印边境对峙最终和平收场。虽然如此,在这个节骨眼上,很多人还是会想起1962年的中印之战,那一场被毛泽东誉为“至少保持边境10年的和平”的一仗。今天,我们推荐一个战争亲历者讲述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76岁的叶宏亮,他在1962年10月随部队奔赴前线。 2017年8月6日,叶宏亮接受记者专访。面对镜头,他庄严地敬了个军礼。 1962年10月,叶宏亮身穿部队换发的冬装。 1962年,西藏地边防部队缴获的大批印军武器擦拭一新,准备交还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