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茵体”先生——柯俊近报 新闻 时间:2017年09月01日 来源:近报
101岁的柯俊院士走了,“贝茵体”先生走了……
或许在你听来,这位与中国钢铁事业相伴数十年的科学家,如“贝茵体”一样,觉得陌生。 他被称为中国冶金界的“一代宗师”。 上个世纪中期,柯俊首次提出钢中贝茵体转变的切变位移机制,证明其与珠光体、马氏体不同的相变,后来在国际上形成了关于贝茵体相变的“切变学派”。他被国际同行尊称为“贝茵体先生”(Mr.Bain)。 漫漫求知路 只想回国为万千人民服务 1917年6月23日,柯俊出生于吉林长春。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48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并获博士学位,后获得终身讲师任命。 由于柯俊关于贝茵体的研究成果举世瞩目,美国、德国和印度等国的科研机构先后向他发出邀请,他都婉言谢绝。 他对邀请他去工作的美国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教授史密斯说:“我来自东方,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那里一吨钢的作用,远超过一吨钢在英美的作用。” 1953年他携妻儿回国。 1954年,柯俊进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任教,从此再没离开过这一岗位。20世纪50年代,他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参与创办了第一个冶金物理化学专业。20世纪70年代后,他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史(工学)博士点。 坚持不懈 学术难题终破解 经历了中国抗日战争,残酷的现实使柯俊深深地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1944年,年仅27岁的柯俊踏上英国求学之路。 柯俊在伯明翰大学金属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仔细研读历届论文,了解了当时学术界的研究现状。他在研究具有工业实践性的“低碳钢在焊接时的变化”课题时发现,钢材在锻造过程中,随着温度的提高会出现过热过烧现象,冷却后易脆裂,极大影响了钢件性能,若能解决这一问题,将提高钢材重大战略作用。 科研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科学研究者首先要阅读大量的文献,了解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或进展。对于留学生而言,首要的是克服语言难关。柯俊基于高中和大学练就的过硬英文功底,阅读了大量文献,为进一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但进入实验阶段后,一切就变得不再那么容易。 实验之初,柯俊经验不足,虽然每天在实验台旁干到深夜,整日和实验仪器、材料及数据打交道,但总也取不到预期的成果。其导师汉森教授引导他对实验数据反复求证,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思索,柯俊逐渐掌握了实验的诀窍,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办法:首先,做好前期知识、材料等准备,考虑周全,避免实验过程中手忙脚乱。其次,交流和记录是科学研究最好的方法,对实验过程做好全程监控。再次,做好后期处理工作,以减少实验室里的环境污染程度。最后,科学研究要戒骄戒躁,细致耐心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素养。 天道酬勤,经过不断失败、从头再来的循环往复,柯俊最终创造性地通过金相方法,首次阐明了钢材锻造过程中随温度升高而出现的过热过烧现象的根本原因,即硫化锰在高温加热时可以在钢中溶解,但在冷却时会在晶界或某个晶面上析出导致脆化。据此,他发表了《钢在过热过烧后的晶粒间界现象》,解决了长期困扰冶金界的一大难题。并在研究钢中固溶体分解转变过程中,首次发现贝茵体形成时伴有表面浮凸现象,建立了贝茵体相变扩散控制的切变理论。 一生专注 钢铁事业集大成 1953年,柯俊婉言拒绝了国外优厚待遇,携家人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柯俊知道钢铁工业对新中国建设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对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意义,结合自身经历,他毅然选择到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 柯俊本科毕业于化学系,深知物理化学与金属材料之间的关系,于是向魏景昌常务院长及教务长魏寿昆教授提议建立金属物理专业级金属物理化学专业,以培养适应钢铁技术迅速发展和从事交叉学科新方向的人才。 作为当时具体筹建金属物理化学专业的当事人,朱元凯教授回忆说:“柯俊教授对金属物理化学专业的筹建有过具体指示。1956年他是物理化学系主任,在建设物理化学专业上,从制定教学计划、培养中青年教师到指导如何开展科学研究等,他都亲身参与。我当时的宿舍在一斋,柯俊曾亲至宿舍送给我有关脱硫的外文文章,并给我讲解,使我备受感动。” 物理化学专业建成之后,该专业为钢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1年,军用雷达使用的变压器由78%镍铁合金制成,为节省镍资源,冶金局、北京市金属学会下达科研任务,要求用6.5%硅钢替代。 为完成这一科研任务,北京钢铁工业学院金属物理专业派柯俊、董克柱、陈雪芳及金属物理的学生组成课题组,与上海钢铁研究所、北京清河钢厂等单位联合攻关。 柯俊当时负责中间退火工序,需要用液态氨分解得到氨气,在氢气的气氛下进行退火处理。当时,柯俊还在经受政治风波的影响,年过半百的他在风雪交加的寒冷冬天,骑着三轮平板车,将液态氨瓶从中关村运回钢院,默默地为创造科研实验条件努力奋斗,通过多次合力攻关终于找到了稳定的工艺,解决了我国镍资源、冷轧6.5%硅钢工艺的难点。 言传身教 关注青年科研成长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柯俊先生拥有渊博的学识和独有的人格魅力,为年轻一代治学态度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表率。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柳得橹教授记得一件让他倍感触动的故事。1976年,北京钢铁学院金属物理系在北京钢厂开门办学,师生要深入车间取样、制样,进行学习研究。一次,柯俊与教师一同骑车去钢研院访问关于102锅炉钢问题。到达时,钢研院还没到上班时间,各室都无人接待,柯俊就在楼内走廊尽头的台阶上席地而坐,拿出一本大而厚的英文书,给青年教师讲授科研与英语问题。他这种言传身教的精神,为学生后来的学习和工作树立了榜样。 一些学生这样说道——“他很愿意和学生交流,为人非常随和。我时常到他家中请教,每次离开柯先生都要送到门口。”“有一次,晚上十点我起身告别,柯老师送到门口又讨论起来,就一直站在门口聊到深夜。” 潜伟于1997年进入北京科技大学技术史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入学之初,柯俊就指导他读英文原著,每月提交一篇心得体会,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英文研讨会。进入实验室后,他又用近乎苛刻的要求让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对于某一个样品不清楚的,他会耐心地反复讲解,直到反复实验达到满意效果。“2001年初,我以为自己的论文差不多能够完成了,但是柯老改论文极其认真,从初稿到成稿,七易其稿,每次修改,柯老都能够从章节结构改到具体错字甚至标点符号。就在答辩前一晚,柯老还查出几处小错,打电话叮嘱我在明天报告中注意。”潜伟说:“带有先生笔迹的论文草稿我都收藏至今,既是留作纪念,也是给自己一个警示”。其严谨治学的崇高精神,值得永世相传。 遗体捐给母校 为科学事业做最后贡献 北京时间2017年8月8日7时29分,柯俊院士在北京逝世。15日,其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学生,让人们看到了什么是桃李满天下。 他是中国冶金史研究的开拓者、是钢铁科学与技术的集大成者,还是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甚至在逝后,将遗体捐献给母校武汉大学,用于医学研究。用这种方式,为我国科教事业作了最后贡献! “遗体捐献是一项艰难而高尚的人生选择,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社会的胸怀和热爱生命的精神。”武大常务副校长冯友梅,希望武大医学生不负柯俊院士的遗愿,勤学苦练,成为胸怀大爱、救死扶伤的苍生大医。 据《中国教育报》、《法律与生活》、中国青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