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师王克华给俩孤儿学生当了妈

组成一个家就是缘分

近报 新闻    时间:2016年12月23日    来源:近报


  李京福教王克华打太极拳,老两口退休后的日子过得闲适。记者 邢志彬 摄
  王克华年轻时收养两个孩子的资料图片。
  扫码观看王克华的家庭梦想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要指示精神,深化家庭文明建设,中央文明委开展了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以爱国守法、遵德守礼、平等和谐、敬业诚信、家教良好、家风淳朴、绿色节俭、热心公益8个方面为评选标准,从全国范围评选了300户文明家庭,其中山东有14户家庭入选。
  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了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本报也将走进这些来自山东的文明家庭,了解他们的家庭故事,探访他们的家教、家风,将文明家庭中的正能量传递给读者。
小家庭 大时代
  记者 邢志彬

  在此次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济南市历城区西营镇的王克华家庭获得“全国文明家庭”殊荣。退休前,王克华是名民办教师,20多年前,她得知班上一对小兄妹的家庭发生悲剧,在丈夫李京福和儿子李明瑞的支持下,她收养了这两个孩子。为了供两个养子上学,她让亲生儿子放弃学业,去打工贴补家用。如今,3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一家人其乐融融。王克华夫妇常说,能组成这个家就是缘分,看到孩子们能有今天,他俩心里很欣慰。

家庭小档案
  王克华:59岁,历城区西营镇下罗伽村小学民办教师退休。
  李京福:59岁,原历城区西营镇镇政府工作人员,现已退休。
  李明瑞:34岁,王克华的大儿子,在董家镇董家办事处当司机。
  李光:32岁,王克华的二儿子,解放军某部队营长。
  李红:31岁,王克华的小女儿,历城区锦绣川乡卫生院大夫。
家风家训墙
  家教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要守规矩。
家风
  重视读书学习。
家训
  做好人,做好事,帮助别人,爱护别人。
家庭荣誉
  1995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
  2015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全国十佳教子有方最美家庭”、“山东省道德模范”;
  2016年被评位“全国文明家庭”。
  领养孤儿学生
老师成了“妈妈”

  12月18日上午,王克华和李京福刚吃完早饭。这天只有老两口在家,王克华在收拾桌子,李京福则拿起一本《弟子规》学习。他现在要照看三个孙子和一个外孙女儿,需要做一些“知识储备”。王克华收拾完桌子,边看电视边给老伴儿削起苹果。
  “他看书、学习都是心血来潮。”王克华笑着打趣老伴儿。李京福也不反驳:“对,我就是什么都坚持不好,练书法、练太极都是想起来才练几天。”老两口脸上带着笑容,脾气都很好,退休后的生活也是悠然自得。“这苹果都是俺自己种的。”王克华说,虽然住上楼房快十年了,一家人骨子里却还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到现在还种着庄稼和果树。
  看着客厅里挂着的全家福,王克华说起了收养两个孩子的往事。1992年,王克华担任西营镇下罗伽村小学三年级班主任,班里有30多个孩子,其中一对叫李光和李红的兄妹,有一段时间总是迟到和旷课。“他俩一不来上学,我课就上不下去,听到教室外有脚步声,就赶紧看看是不是他俩,课间就往上学路上眺望。”王克华说,她从那时候起就对两个孩子有种莫名的牵挂。
  后来王克华去家访,才知道兄妹俩的父亲是胃癌晚期患者,母亲也已跳水自尽,做饭、熬药全靠两个孩子。父亲过世后,兄妹俩成了孤儿,那年李光10岁,李红9岁。王克华决定收养他们,并得到了一家人的支持,12岁的儿子李明瑞也很开心。从此李明瑞和李京福睡一个炕,两个孤儿跟王克华睡一个炕。
重视教育
是最大的家庭财富

  “作为老师,我不希望两个孩子辍学,我也是个母亲,知道这个年龄的孩子最需要关爱,况且,我本身也是个孤儿。”这段身世,王克华很少向人提及。没满月的时候,王克华的父母就都不在了,是养父母把她带大。养父母对她很疼爱,吃的喝的穿的都不比别的孩子差。虽然都是没文化的农民,但老人家对她要求却很严格。“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要守规矩。”这几句朴素的话,王克华到现在还记得,这是养父母留给她最宝贵的财富。
  那个年代,像王克华这么大的女孩没有上学的,都在家绣花、干活、挣“工分”。只有养父母,坚持让她上学。王克华工作后,有一次在娘家帮忙种地瓜秧,闲聊中说起来二儿子李光当天要参加小学升初中考试。养父一听说,强烈要求她放下手里200棵没插完的地瓜秧,回家给孩子做午饭。
  “几个地瓜秧子值多少钱啊,考学可是孩子一辈子的大事儿。”王克华清楚记得当时父亲的原话。她见父亲真急了,赶紧回去给孩子准备午饭。当时种地瓜对农村生产也是大事儿,200棵秧子养出来不容易,但没文化的老人却一点也不糊涂。养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给王克华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从此,“重视教育”成了这个家庭的坚定信念。
  如今两位老人已经去世,每年农历十月一和清明节,王克华都会去祭奠,在她心中,两位老人是她永远的榜样。
亲生儿子去打工
上学机会让给养子

  多带两个孩子,王克华一家的负担成倍增长,她白天上班,晚上做家务。冬天去河里洗衣服,两大篮子衣服洗完,手腕肿的筷子都拿不起来。有一次她烧火做饭时累的晕倒在灶台上,醒来才发现头上多了个疙瘩。
  好在几个孩子都很懂事,能体谅大人,也懂得感恩,有王克华做榜样,他们从小就自觉地帮家里大人干活。有一次李京福和王克华聊天时,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愿吃荠菜包子”,女儿李红却放在了心上。当时李红才上四年级,一放学就去地里挖野菜,晚上了还不见回家。家里人都等急了,她才带着一大篮子荠菜回来。小丫头顾不上休息,又用了一晚上把菜择出来,第二天一家人吃了顿香喷喷的荠菜包子。
  还有一次,王克华实在太累,下班回到家躺在床上休息,半睡半醒之间听到三个孩子在商量分工,一个打草,一个喂兔子,一个做饭,这让王克华感到很欣慰。从小到大,三个孩子很团结,从来不争吵,一家五口互相关心,互相包容,偶尔有人做错事,其他人也只是提醒,从不发火。
  三个孩子学习成绩都不错,可到了上高中时,学费成了大难题。当时,村子里供孩子上高中的家庭并不多,王克华家即便东拼西凑,也只能供起两个孩子上学。她思虑再三,决定让亲生儿子李明瑞放弃上高中的机会,去城里学厨师贴补家用。她还找孩子们的姑姑借了钱,让两个养子上了高中。
  王克华知道,儿子李明瑞也曾有过不理解。“有一次他问我,说弟弟妹妹的事儿你挺上心,可我就只能靠自己。我是不是你亲生的?”说到这里,王克华流下眼泪。她拿起毛巾擦了擦脸说,这么多年来,李明瑞只抱怨过这一次,每一次路过李明瑞打工的饭店,她都会想起儿子心里的委屈。可在她心里,从来没觉得两个孩子是收养的,她觉得,家里有困难,大哥就应该让着弟妹。
  现在,三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时常回家给老人送些零花钱,可老两口坚决不要。“他们都有孩子,还要买房买车,紧着用钱呢。买点吃的还可以,但也不能花太多钱。”李京福指着门口一堆快递盒子说,这些都是孩子们在网上给他们买的各种稀罕小吃。
互助友爱的品行
传遍家里家外

  受家庭影响,兄妹三人的品行都没的说。养子李光在解放军河南某部任职,已经两年没回家过年。即便有假期,他也总是把回家的机会让给战友。按照他在部队中的级别,应该有公寓可以住,可他还是把名额让给了战友,一家人在外租房住。
  老大李明瑞当年找对象时,工作单位一般,对方家庭从没见过小伙儿的面,但知道王克华一家都是好人,爽快地答应结为亲家。他们说,图的就是这家人心眼儿好、可以信任,女儿嫁过去能放心。现在老大媳妇生了二胎,小宝宝才两个月,老二家的孩子三岁,都是需要老人帮看孩子的时候,可妯娌俩互相谦让,都让老人去对方家帮忙,一点也没因为这事儿起过争执。
  有一次,老二媳妇去老大媳妇家办事儿,老大媳妇的娘家妈听说了,提前准备了六个菜招待她,还买肉馅包了水饺。在当地,包水饺可是一个家庭对客人最高级别的待遇。“这都是跟俺亲家王克华学的,她待人和气,事事以别人为先,俺也不能落后。”老人家乐呵呵地说。
  说到家风家训,王克华说,其实自己家一直都在过普普通通的生活,直到获得“全国文明家庭”这个荣誉称号,她才把家庭传承的精神做了思考和总结。“我理解的家风家训,就是说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做好人、做好事,帮助别人,爱护别人,这也是我们家每个人最真实的想法。”
  看着客厅里那张写着“和谐”字样的十字绣,王克华坚信,自己家的好传统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