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求学仕进竟是如此艰难近报 新闻 时间:2017年09月01日 来源:近报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人才选拔制度。两汉时期主要是“以德取人”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则是“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此时的制度,对普通人来说,其实很难步入仕途。
真正给读书人带来福音的是隋代开启的“科举制”。科举制也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主要依据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给予读书人一个相对公平的机会。 科举制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即四书五经。题型大致有五类,分别为帖经、口试、墨义、策问和诗赋。 帖经:类似于今日的填空,考察背诵能力。 口试:即当场回答考官的问题。 墨义:考察考生记忆能力,只要理解记忆注释便可回答。 策问:针对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言论。 诗赋:要求考生当场作出诗赋。 参加科举的书生会经过四次考试,分别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童试三年两考,合格者称“秀才”;乡试三年一考,合格者称“举人”,获做官资格;会试三年一考,合格者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称“进士”。考中进士才有官可做。由此可见,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并不容易。 参加科举的读书人不仅需要读万卷书,更需要行万里路。一旦进入了会试的级别,便需要奔赴京城考试,殿试更要到皇宫里去考试。此时,南方的考生则要穿过千山万水,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为参加考试必须提前两三个月出发。 总的来说,古代的读书人若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必须熟读背诵四书五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熟谙时事政治。 不仅如此,还要好好锻炼身体,带着强壮的体魄,奔赴京城,实现自己的梦想。 据《我们爱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