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生命为祖国澎湃

近报 新闻    时间:2017年07月21日    来源:近报









  黄大年,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2009年,作为第一位到东北的“千人计划”专家,黄大年从海外回到母校吉林大学。
  归国七年,黄大年带着团队突破一个个技术难点。在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项目上,他和团队用5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走过的路程。在尖端装备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上,就数据获取的能力和精度,我国与国际的研发速度相比至少缩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则达到了与国际持平的水平。
  他原本将带着团队继续突破,却最终倒在了岗位上,从2016年12月9日被查出胆管癌,到2017年1月8日去世,其间共计30天,享年58岁。
胆管癌
  2016年12月8日,黄大年不情愿地办理了住院手续。  
  就在一周前,他因为腹部疼痛,在飞机上晕过去两次。那是11月28日深夜,北京飞往成都的航班上,黄大年去参加第七届教育部地学与资源学部年度工作会。
  回到长春,他的科研助手、吉林大学教授于平“逼”着他到医院做了增强核磁检查。
  在长春做完检查,没等结果出来,黄大年就匆匆去了北京开会。黄大年回到长春,7日一早,就接到了医院的死“命令”:哪里都不许去,住院接受进一步检查。医院之所以这么强硬,是因为他前几天的那次检查结果很不乐观:疑似肿瘤。  
  2016年12月10日,医生告诉黄大年,经过检查怀疑他有结石或者肌瘤,需要做一个手术。但实际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专家们进一步检查证实了黄大年的病情——胆管癌。
  许多了解黄大年的人早就在担心他的身体。助手于平回忆,几年前,黄大年就开始出现昏倒的情况,还时不时有原因不明的腹部疼痛。后来,黄大年常常在包里放上一瓶速效救心丸。
  仅2016年的下半年,他就昏倒过三次。秘书王郁涵印象最深刻的是2016年6月27日那次。王郁涵听到黄大年办公室传来一声沉闷的声响,跑进去看到黄大年倒在了地上。“千万不要告诉别人。”醒过来之后,黄大年嘱咐。他自己到办公室的沙发上躺了会儿:“通宵工作有点累,休息一会儿就好了。”
  黄大年后来向人谈起这次晕倒时说,“准备项目几天没睡,起身时动作有些快。”原来,“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第二天就要进行验收答辩,黄大年作为项目负责人,连续三个晚上通宵工作,带着同事、学生准备相关材料。
要把这些时间补给国家
  门卫庞春江回忆,黄大年几乎没有准时离开过。这个总说“庞师傅,麻烦您了”的教授,不是在凌晨离开,就是干脆不走,黄大年在办公室准备了一床被子,工作实在太晚,他就会在沙发上过夜。
  黄大年提前给未出生的外孙起了中文名字:春伦。这个名字取自长春和伦敦——两座他最喜欢的城市。“春伦”两个字,实际上概括了黄大年自己的人生,他这辈子和这两座城市有解不开的牵扯。
  1978年,20岁的黄大年从家乡南宁来到长春地质学院求学,硕士毕业留校任教。1992年,黄大年被公派到英国深造,1996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回国不久的黄大年经过批准,又赴英国科研机构工作,直到2009年回国。
  回国前,黄大年作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的世界顶级科学家,他研究着高精度地球微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带领着一支包括外国院士在内的300人科研团队,实现了在海洋和陆地复杂环境下通过快速移动方式实施对地穿透式精确探测的技术突破。
  这是一种尖端而敏感的技术。通俗地说,黄大年研究的是一种高级“CT机”,只是这种“CT机”透视的对象不是人体,而是我们脚下的大地以及浩渺的海洋。
  这种可以“透视”地下几公里的技术用于科研、民用时,可以研究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寻找矿藏。而这项技术用于军事时,深藏地下的军事基地和洋底潜行的潜艇将一览无遗。
  黄大年回国时,我国这项技术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起步,而英美等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实际应用。
  这解释了为什么黄大年那么“拼命”工作。“他太知道中国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同世界的差距了,他急切地希望中国追赶的脚步可以快一些!”黄大年的科研助手于平说。  
  8年前,黄大年在英国剑河之畔有一座花园洋房。那时的他在英国有着优渥的生活:工作顺风顺水,学医的妻子开着两家诊所,女儿念着大学。直到2009年4月。当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给黄大年发送了一份关于国家“千人计划”的材料。“千人计划”的全称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引进顶级人才来华工作。
  刘财本来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但没想到,黄大年第一时间就给他回了电话,明确表示希望回国。
  黄大年的动作很快,当年12月24日就坐上了回国的航班。他后来回忆说:“我们离开英国更像一场落荒而逃,车都扔在了停车场,必须立刻走,我怕再多待一天都有可能改变主意……”
“严师慈父”
  2016年12月13日凌晨,博士生周文月收到黄大年的微信:去剑桥的推荐信给你写好了。
  黄大年希望周文月能够到国外深造一段时间。“他常常对我说,‘一定要出去,出去了一定要回来;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
  周文月说,黄大年是一位“严师慈父”。夏天,他让爱人给学生们煮绿豆汤、菊花茶;长春雾霾的时候,黄大年给学生们发口罩。在工作之外,他常常和师生们一起打羽毛球、到净月潭徒步。尽管对油烟过敏,他还是亲自下厨,给师生们做咖喱饭、油焖大虾。
  但黄大年自己似乎总是不那么在意外物。他是中科院院士评审专家,但他自己并不是院士。不少人劝他申报,但他总是拒绝,“评院士太花时间了。”
  “参加学术会议或讲座,他能一口气准备十几页的材料,但要让他填报个评奖材料,半页纸都写不满。”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黄忠民说,吉林大学早就催黄大年申报院士,但他总是回复学校说,“名头不重要”。
  而一旦涉及工作,黄大年马上就像换了一个人。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科研进度,他从国外引入一套在线项目管理系统,把技术任务分解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
  通过这套系统,黄大年可以随时掌握团队成员工作动态、项目进展和人员去向,这样一套近乎无情的软件让团队成员叫苦不迭。有人抱怨说黄大年不近人情,黄大年听到后说:“在工作上,不要和我讲人情!”
  曾经因为一次会议有人迟到,愤怒的他当场摔了手机。他曾经坦言:“我有时很急躁,我无法忍受有人对研究进度随意拖拉。我担心这样搞下去,中国会赶不上!”
能感觉是在为祖国工作
  手术后,黄大年的病情时有反复。病情稍好转一点,就又开始工作了。肝胆胰外科的1265病房成了黄大年又一个办公室:不停有学生来问问题,有同事来汇报工作进展,有一些项目来找他签字。
  护士们为此还和黄大年起了小冲突。护士们多次劝黄大年,为了更好地恢复,要减少会客时间。但治疗中一直很配合的黄大年,在这个事情上“阳奉阴违”了。
  平安夜,师生们在地质宫庆祝圣诞节,有学生将视频发给了黄大年。这一天对黄大年有特殊意义。2009年的平安夜,黄大年正式回国。
  1月4日傍晚,黄大年的内脏开始出现大出血,并出现肝脏衰竭,他失去了意识。而此时,黄大年一直惦记着的外孙春伦出生了。但黄大年没能看见他的样子。“哥,哥,你快醒醒,潇潇生了,是个男孩……”妹妹拿着手机冲到黄大年眼前,他已没了反应。
  2017年1月8日12点38分,黄大年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黄大年办公桌正对着的墙上,挂着唯一一张照片。这是2010年作为“千人计划”专家,去北戴河疗养时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
  他曾对人说,对着这张照片,能感觉自己是在为祖国工作。      据《新京报》
  曾经因为一次会议有人迟到,愤怒的黄大年当场摔了手机。他曾经坦言:“我有时很急躁,我无法忍受有人对研究进度随意拖拉。我担心这样搞下去,中国会赶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