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部山区15年保护与发展并存,管理体制难顺四大发展难题待解近报 新闻 时间:2016年09月30日 来源:近报
聚焦 南山管委会
之 成立背景 从2001年济南市政府批准建设南部山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开始,15年过去了,南部山区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摸爬滚打”。但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南部山区在旅游、生态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2016年8月3日,济南市南部山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到底为什么要设立南部山区管委会?未来南山将打造成什么样的形态?记者近日实地探访南部山区管委会下辖的柳埠镇、仲宫镇、西营镇等镇办,试图揭开南部山区管委会成立的背景,让大众了解泉城“后花园”里的那些事儿。 □记者 刘晓 刘振男 1 【违章建筑】 “野别墅”多已停工 2012年,一场史无前例的雾霾席卷全国,这个和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的名字此后与国人年年相伴。除了雾霾,那一年老张印象最深的还有“拆违”。 “也没提前发通知,前面穿制服的人带着,后面五六辆挖掘机跟着,有的洋楼还在建,结果上去就给推了。”老张回忆说。2012年3月,济南市历城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违法违章建设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是南部山区。 数据可以给我们最好的回应,仅2012年12月6日到12月17日,仲宫镇、西营镇、锦绣川水库附近等地就有21栋“野别墅”在挖掘机破碎锤的锤击下轰然倒下,不到半月的时间里,拆违1.5万平方米。而老张家就住锦绣川水库附近,当年56岁的他也从没见过那样的阵势,“看着真痛快”。 2016年9月18日,记者驱车沿103省道分别来到仲宫镇、柳埠镇等地发现,有的山体上盖起了两三层的小别墅,不过多数并没有完工。据附近的村民讲,都是几年前查得不紧的时候盖起来的,周末的时候才见有人来住;还有一些是在山与山之间凿了个洞,这些大都没盖完,还有绿色的防护网和铁架子在上面,但已经没有施工人员的身影。 记者走访多方发现,这些别墅所占土地基本为农村的集体土地,未有任何规划和建设的手续。济南市政府也早在2005年8月就发布通告,严禁任何村(居)、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名义在村居(包括其他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集体土地或管理使用的国有土地上进行违法建设。这也就与历城区政府2012年、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三年的集中拆除违建不谋而合。 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三年里相关部门拆除违建30万平方米,换算成300平米一栋的别墅,已经拆除1000栋“野别墅”。 疯狂建别墅的后果就是,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库,垃圾无序堆放,甚至凿山建设,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南部山区管委会成立后,相关负责人也表态,拆除违建是当前头等工作。 2 【生态保护】水库里洗菜,建筑垃圾包围 卧虎山水库是济南市唯一的大型水库,也是济南市供水水源地之一,承担着南部高位地区40余万人的供水需求。 9月19日,记者来到卧虎山水库时,水库南岸正在进行堤坝道路的修整,由于当天风力较大,车一过尘土飞扬。记者驱车沿南岸行驶,大概1公里左右的水库沿岸,有不少建筑垃圾就堆放在这。 据居住在附近的村民讲,水库边上还有很多泡沫塑料、生活用品、树枝等垃圾,下雨的时候更多,很多都是从上游河道冲下来的。就在最近的7月22日,一次强降雨过后,河道淤积的树枝、树叶、农作物以及村民或游人丢弃的生活用品等杂物冲入水库,水面漂浮垃圾约6万平方米。为了保证水质安全,卧虎山水库管理处立即安排20多名工人进行清理。 而就在采访的时候,还有几位菜农正光着脚用水库里的水洗菜,洗菜水也直接排到了水库里。就在水库的岸边,还有几个蔬菜大棚,地里种着不少蔬菜。 沿103省道继续往南走,就到了济南市南部山区门牙景区,这里也是卧虎山水库的上游。2014年开始,门牙景区进行了力度空前的改造,不少无序经营的农家乐拆除,河道污水也开始治理。但原定于2015年五一假期就要接待游客的门牙景区,因为河道污水治理的缘故,竣工期一拖再拖,直到今年五一假期前才试运营。 如今的门牙景区建立了环卫系统,集中处理固体垃圾;新建污水处理厂,实现了直饮水管网覆盖,避免生活污水直排污染水体;完善区域路网,拆除吊桥,新建改建10座交通桥;新建10处生态停车场;新建沿河游步道、登山步道及道路景观灯。 但是,在不少山区的道路边,也有很多自驾游游客留下的塑料袋、水瓶等垃圾,与优美的景色相比,相当碍眼。 3 【乡村旅游】缺少统一规划,“吃完就走”待解 在门牙景区,记者还看到,仍有不少新建的农家乐准备出租,入驻的农家乐相对较少。 “就是周末和节假日人多一点,这些新楼也都刚盖起来,还没投入使用,人还不是很多,要都开起来就行了。”在门牙景区卖了十几年烤玉米的徐女士说。门牙景区改造后,虽然增加了一些水上漂流等项目,但在特色旅游等方面仍然存在瓶颈。“游客来到后,也就是玩玩水,吃吃饭,就走了,留不住人。”徐女士说。 9月19日下午,记者又来到济南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拔槊泉村。这里因为村头的拔槊泉而得名,也许是地理位置的缘故,让这里多了一些关注度,不少乡村游项目纷纷投资。 从2006年开始,不断有济南市民到村里游玩,有村民开始发展农家乐饭庄。2013年,村里研究决定要发展农家乐村,由政府补助资金建设农家乐。同时,还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示范项目。 由于海拔高,拔槊泉村以种植小米、山楂、苹果等为主。几年前,包村的“第一书记”为全村修缮了道路,泥泞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可以走车的水泥路。“多亏修了路,才能进得来,出得去,家里的苹果、山楂、小米才能运出去。”村民周福来说。 拔槊泉村有70余户,220余人口,像很多山村一样,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就在这个小村里,已经开了十余家农家乐。为了能留住游客,政府部门利用废弃的宅基地、破旧无人的村居在拔槊泉村开建“民宿村”,但受建设工期的影响,目前仍为在建阶段,“拔槊泉模式”仍需时日。 拔槊泉村就是南部山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吃完就走”一直是南部山区旅游业多年来的难题。 山东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王晨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南部山区的旅游开发中,统一谋划和规则非常重要,南部山区管委会的成立,去掉了发展GDP的包袱,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产品特色、空间布局进行统一的谋划。 4 【精准扶贫】要想富先修路,路通了却难富 路有了,但致富路还没找到。”这是不少南部山区山村的现状。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南部山区盛产核桃、栗子、山楂、苹果等经济作物,然而不少村子的人均年收入只有几千元。 根据2015年山东省定贫困村名单,济南市共有420个贫困村,其中历城区共有134个,大都集中在南部山区。而南部山区管委会所辖地区内就有106个贫困村(柳埠镇53个、西营镇32个、仲宫镇21),约占历城区贫困村总数的80%。 从柳埠镇政府到水帘峡风景区,只有一条上山的水泥路。沿线有桃科村、簸箕掌村等10余个村庄,这里盛产栗子。“老辈子里就是种这些东西,现在路好了,有来收栗子的,但是收入没怎么见涨。”今年45岁的王女士说。她家位于桃科村,家里的一亩责任田被用来种果树,一半种核桃,另一半种栗子。年产量基本在1000斤左右,年收入也不过万元。 为了多赚钱,丈夫每天要很早到济南市区打工,只有王女士和年迈的老母亲在家打理果树。“有个品牌,有个支撑就好了,自己卖不上价格去。”王女士说。 在整个南部山区采访的过程中,南瓜、小米、山鸡、山鸡蛋、山楂、栗子等产品数不胜数,然而受交通条件所限,大多都只能在路边摆摊,前来游玩的游客稀稀拉拉地买点。 南部山区的柏树崖村,虽然景色优美,但身在大山深处也给村子的发展带来了麻烦,人均年收入只有4000多元。为了挣钱,村民们早上5点坐公交车去济南打工,晚上7点多才能回家。 怎么才能致富?村主任李友泉也在想办法。“我们现在鼓励村民搞乡村旅游,腾出几间房,高标准装修一下,让到南部山区玩的游客能在这住一晚”,李友泉说,“能留住一家人吃住一天,临走再带点农产品,收入就能顶上种一棵花椒树全年的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