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的“扁担银行”
近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16年09月30日 来源:近报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今年恰逢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特意编发了一组稿件,既是缅怀那段史诗般的英雄岁月,也藉此汲取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魏协武
1932年2月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逐步规范了苏区金融秩序,为繁荣苏区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由100多副扁担挑起全部家当,随军走上长征路。
160余副扁担踏上长征路
1934年10月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以下简称国家银行)接到命令:十天之内,整装待发,把整个国家银行搬走。有关领导指示,国家银行要把所有的黄金、白银、珠宝、红军票,甚至印钞票的石印机、铸币机等笨重物资打包带走。理由是不能留给国民党一台机器、一张纸币、一个毫子。
国家银行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财政部的干部组成中央纵队第十五大队,把所有物品整理成160多副担子,配备了二百多名运输员随军行动。为了保证安全,中央军委配备了由一百多名党员官兵组成的警卫连,负责保卫工作。毛泽民担任十五大队大队长和没收征集委员会副主任,主要负责整个红军的筹粮、筹款和全部供给工作。
国家银行启程时,由于所携带的辎重很多,前进步伐异常缓慢。直到准备渡湘江时,国家银行才进行了一次减负轻装,他们把石印机和铸币机抛入水中,纸张、油墨也沉入江里,整个队伍一下子“瘦身了”。遵义会议后,红军在云贵高原机动作战,国家银行不得不再次减掉一些担子,其中两担沉甸甸的铜板在土城战斗中被倒进了一口井里。过草地的时候,国家银行销毁了部分纸币。二百多名运输队员只剩下邱端阳和黄德泉两个班长,他们担的是两担黄金。
遵义城发行货币
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占领了遵义,有了一次难得的休整时间。贵州在军阀王家烈的统治下,买东西可以付银元,也可以用鸦片。可是红军的银元很珍贵,前路迢迢,要用的地方多着呢。若要发行货币,不等纸币信用建立起来,说不定红军哪天就开走了,国家银行的纸币在这里能流通吗?
在贵州,食盐要从四川运来,是非常值钱的东西。正好红军没收了王家烈的盐行,掌握了一批食盐,于是国家银行在毛泽民行长的领导下,决定以盐来支撑发行纸币。
于是国家银行在遵义天主教堂开始营业。红军先用纸币向老百姓采购物资,把没收来的盐低价卖出,老百姓再用纸币买盐。纸币的信用树立起来了,市场一派繁荣。
国家银行在遵义期间,除参加没收征发,保管分配工作外,都在紧张地进行纸币的发行和回笼工作。遵义是长征途中最大的城市,商店很多,因为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既可以买到市场上很缺的食盐,又可兑换成现大洋,所以大家争要“红军票”,商店齐开门,军需品得到补充。红军战士手里存的零用钱,因为在路上用途很少,在此地正好买点好吃的和行军必备的小物品。所以红军进城10天,全城活跃,极一时之繁荣。
为了保障群众利益,在离开遵义的前一天晚上,银行工作人员用现大洋又兑回纸币,一直到天亮才结束。
挑着两担黄金到达瓦窑堡
十五大队第二次进入遵义后,毛泽民调离了队伍,由曹根全一人全权负责十五大队的工作。国家银行再次奉命进一步轻装,烧毁了大部分票子,埋掉了一部分毫子,所剩的担子也寥寥无几,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担黄金。
红军每天要以百多里路的速度行军,这两担黄金给行军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但国家银行的工作人员深知这两担黄金对国家银行、乃至全军都是至关重要的,无论如何也不能丢弃。一路挺进云南、巧渡金沙江、爬雪山、过草地,这两担黄金也走过了这些崎岖的道路,见证了长征的伟大。
1935年9月,毛泽东率领红一、三军团向甘肃边境前进,十五大队再次被要求轻装,把最后一批票子也烧掉了。由于中途人员减少,十五大队被撤销,国家银行的工作人员和随军的担子都进行了重新整理,除毛泽民外,财政部和银行分散在其他单位的干部和工作人员,连同两担黄金,都被调集到林伯渠的总供给部队中。1935年11月,这支武装到达长征的最后目的地陕北瓦窑堡,邱端阳、黄德泉担的两担黄金同时到达。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到达瓦窑堡后,与原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陕甘晋国家银行合并,组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在西北革命根据地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