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一带一路”民以

近报 新闻    时间:2017年05月12日    来源:近报


  舌尖上的“一带一路”

  民以食为天。伴随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的增加,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或亚洲其他国家,人们的生活都切切实实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在身边,就在舌尖上。
  一滋一味总关“情”。正是东西方的交融,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餐桌:有了辣椒和胡椒,人们在冬日火锅里才能倍感麻辣鲜香;来个西瓜或者凉拌番茄,人们在夏天才能消暑解渴……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予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大宛引进的葡萄,也曾让诗人王翰吟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诗句。“古来丝绸之路就是传播之路、友谊之路、发展之路。无论是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还是货币流通,目标都是物畅其流,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茶文化专家沈冬梅说,茶文化的发展是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的最好见证。
  “丝绸之路所通之处,当地人也因茶文化的流行,改变着原有的民族习惯,不断加深着中国与外界的联系。到了清朝晚期,中国茶叶贸易在世界茶叶贸易中绝对领先。”沈冬梅说,“茶文化的‘经久不衰’,也让中国的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比如韩国的茶礼、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文化,都是受到中国茶叶贸易影响的结果。”
  沿着“一带一路”的轨迹,中国美食走出去,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美食也正在扎根中国。不仅仅是泰国餐厅、德国餐厅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老牌”外国餐厅,格鲁吉亚餐厅、巴基斯坦餐厅这些“小众”料理,也渐渐在北京多了起来。在北京,像“格鲁·秀色”这样的格鲁吉亚菜,订不上位置或者需要长时间等位是常事,问起食客们为什么要选择这家餐厅,都说“图个新鲜”。“哈恰普利”“奇克美露里”“格瓦斯”……这些陌生的名字,实则是来自异域的美味,虽然很少有人去探问这些菜名的含义,但是美食成了中外食客的“共同语言”。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