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一战把匈奴打出历史舞台

近报 新闻    时间:2017年08月25日    来源:近报



  近日,久未有大新闻问世的中国考古界爆出了一条重大发现。在7月27日至8月1日之间,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合作实地勘察,解读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国舅窦宪率大军大破北匈奴后所立摩崖石刻。经过认真辩识,初步确认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书《封燕然山铭》。

  封燕然山铭》出自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作者班固之手。燕然刻石是史书记载的边塞纪功碑最早的源头,这次刻石纪功行为被后世继承下来,从而形成边塞纪功碑的传统,一直沿革到清朝。
  汉之燕然山,离雁门关约1800公里,一直是汉族抗击匈奴的前线。公元89年的7月,汉朝国舅兼车骑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北匈奴,是东汉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征讨匈奴。除了准备充分的数万汉朝大军,此次远征的部队还包括了大量投靠东汉王朝的外族辅助部队。这其中既有后来在三国时代被屡屡记载的游牧民族乌桓,也有生活在今天西域地区的三十六国部队,以及河西走廊附近的羌族武装。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南匈奴势力。这些外族辅助军,一共为窦宪的大军提供了3万勇猛的骑兵力量。
  面对这样一支来势汹汹的大军,北匈奴势力虽然竭尽所能,依然难以抵挡。双方首先在今蒙古达兰札达加德西北的稽落山一带展开激战。战役前后,据说汉军俘获、招抚北匈奴部众20万人,穷追北单于直至燕然山,大获全胜。稽落山战役后,汉军更是用骑兵部队乘胜追击,猛追北匈奴单于到了燕然山。此时的汉军已经前进至远离边塞三千余里的地方。窦宪与副将等登上燕然山视察。当时随军出征的班固则撰写了《封燕然山铭》一文,刻石纪功。
  经此打击,无力继续与汉朝势力对抗的北匈奴在公元90年再次遭到亲汉朝的南匈奴攻击,不得已而向西奔逃,基本上退出了中国历史的大舞台。自西汉立国前夕就开始的匈奴威胁,自此算是基本解除。窦宪的北伐,堪称盖世奇功;可就是这么一项天大的功绩,在后来的历史乃至民间却很少被人提及,原因何在?东汉建立的初期,蒙古高原上的匈奴势力基本上稳定成了南北两部分。在东汉的积极和亲、贸易政策下,南匈奴很快便与汉朝握手言和,转而成为了东汉王朝在北部边境上的最大屏障。也由于东汉的实力增涨与外交成功。在双方的另一个战场西域,以班超为代表的汉朝势力,依靠非军事因素,就将当地三十六国中的大部分拉拢过来。这些西域军事力量也成为了窦宪北伐中的一支力量,并且他们与北匈奴的断绝联系,也让北匈奴失去了自己最后一块稳定的农产品供应区。至于东面与匈奴不和的乌桓,河西地区时常不稳的羌族,也在这个阶段内享受了东汉雄厚的财政补助,愿意为洛阳的皇权效犬马之劳。这种花费不大而效果更好的政治、经济、外交谋划,远比汉武帝时的一根筋的远征攻伐政策要合理的多,效果自然也更为显著。然而因为血腥大战太少,难以在历史上留下尸山血海的记载与万骨枯的名将,让东汉的对匈奴策略容易被后人忽视。不过,随着《封燕然山铭》的重见天日,这段隐匿而极具参考价值的历史,终究会引起我们的重视。     据凤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