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状元之争的“南北榜案” 隋

近报 新闻    时间:2018年04月06日    来源:近报


  南北状元之争的“南北榜案”
  隋朝创立科举,但“状元”一词却始于唐代。凡举人进京会试,须先到礼部投状报到,故时人称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史上第一位状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的孙伏伽。
  唐代状元含金量低,究其原因就是试卷不仅不糊名,考官还会根据考生的推荐人递上来的“行卷”决定录不录取。所谓“行卷”,就是考生们把平时写的一些最得意的诗赋文章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呈送给朝廷权贵或者社会名流,请求他们向主考官推荐。
  安史之乱后,人口南迁,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南方状元的人数占比也上升到三成以上。到了宋代,南方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中心。百姓生活富足,就开始增加教育投入。这使得整个北宋时期,南方籍状元人数已与北方并驾齐驱。
  但北方还是领先一点,个中原因,就是北宋初年的皇帝和宰相都是北方人,他们对南方士子多少还是有些偏见。连名相寇准也是歧视南方的“地域黑”,频频为中原和北方争状元。最偏激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相传他的遗训之一就是“南方人不许当宰相”。
  不过,在唐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赵匡胤还是作了两大改革,以减少营私舞弊现象。一是废止了唐代以来的“公荐”制。二是开启了殿试。为防止主考官在评选时作弊,后来又有了“糊名弥封”和“誊录法”。这些举措都大大增加了进士乃至状元的含金量。
  到了南宋,南方社会安宁,状元数量超高的江浙和福建地区,重学之风形成。到明朝276年间共出了89个状元,其中南方78人,北方11人。到了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春榜,开榜后,录取的51名进士全是南方人。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这引起落第的北方士子不满,他们联名上书控告考官阅卷不公,偏私南方人。朱元璋震怒,命复阅试卷,增录北方籍优秀人才入仕。但让人尴尬的是,考官选出的北方考生试卷,无一合格。但朱元璋更愿意相信,是这些南方人串通一气,把北方考生最差的卷子选出来给他看。于是下令,涉事人等要么凌迟处死,要么发配戍边,受牵连者不下千人。为平息风波,当年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开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录取名单:61名进士全都是北方人,所以该榜又称“北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南北榜案”。与其说这是一场科举舞弊和反舞弊事件,还不如说是朱元璋在搞平衡,借此笼络北方知识分子。
  第二年,朱元璋死去,没来得及将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想法定为制度。后来清承明制,在明朝南北分卷制度的基础上,发展为分省定额取中制,区域配额越分越细。相比明朝,清朝状元的南北分布基本没变化,在114名状元中,南方占了100人,其中经济发达的传统考生大省江浙占了七成。   据《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