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不掉的胡焕庸线?中国国

近报 新闻    时间:2017年07月07日    来源:近报



  破不掉的胡焕庸线?

  中国国土上,有一条看不见的线,你不一定知道它,它却可能影响过你的生活。这条线北起黑龙江省黑河,一路向着西南延伸,直至云南腾冲。
  1935年,时任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发表了他平生最重要的论文:《中国之人口分布》。这篇文章的末尾,是一张中国人口分布地图,在地图上画了一条区分人口稀密程度的界线,一头是东北黑龙江的爱辉(今天的黑河),一头是云南的腾冲,这条45度倾斜的直线把中国版图一分为二,这就是著名的中国人口分界线,在国际上,命名为“胡焕庸线”。
  2009年,中国地理学会发起“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胡焕庸线”名列其中,被称为20世纪中国地理最重要发现之一。
胡焕庸线很牛
  历史上,分界线有很多种,但是像胡焕庸线这样被列为重大发现、被写进教科书的却只有这一条。
  首先,胡焕庸线是用“大数据”算出来的。据胡焕庸的学生吴传均院士回忆:当时中国的总人口估计有4.75亿,胡焕庸以1个点表示2万人,将2万多个点子落在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可以说:胡焕庸线是中国地理学家第一次运用“大数据”做出的重大发现。
  其次,八十年来,中国经历了无数变化,人口从4亿多变成13亿多,经济规模增长了几十倍,但胡焕庸线至今不倒。    1935年,胡焕庸线东侧人口占为96%,到2010年第六次普查时东侧人口占93.7%,70多年之间仅仅减少了2.3个百分点。
  胡焕庸线不仅是人口密度的分界线,也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
  胡焕庸线是干旱与湿润生态的分界线。从地形和气温看,胡焕庸线的西侧主要是低温高寒地区,东侧地形相对平缓且年均气温较高。从降雨量看,胡焕庸线基本与400毫米年降雨量线重合,这是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也被视为中国生态环境界线。
  胡焕庸线是农业与牧业生产区的生态分界线。农业与牧业的边界,玉米分布带的上限,都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
胡焕庸线两侧为何差异大?
  线两侧这么大的差异,胡焕庸先生曾提出三个原因: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其中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最大,尤其是气候。
  根据中科院王铮、吴静等学者的进一步研究,胡焕庸线是历史气候变化的产物,大约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30年到1260年期间,中国大陆气候发生突变,气温逐步下降,降水明显减少,这与世界公认的中世纪温暖期结束时间一致。
据《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