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图是怎样“画”出来的 

近报 新闻    时间:2018年04月27日    来源:近报


  古代地图是怎样“画”出来的

  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坤舆万国全图》走出“深闺”上了电视节目被大众认知。今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丝路山水地图》不仅反映了明代中国和西方的陆路交通,还代表了中国古代地图制作的一种传统,注重旅行者视角。
  中国历史上,更科学的制图传统来源于魏晋时期的裴秀。裴秀曾任职司空,负责地籍管理。他发现前人地图没有比例尺,而且方位也不严谨。他摸索出绘制地图的六项原则: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前三者大致相当于现代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距离,后三者用于校正实测里程。裴秀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将前人绘制的《天下大图》缩为《方丈图》,“备载名山都邑”。他的门客还进一步将《方丈图》缩小到1/5,制作了西晋的全国地图。
  裴秀的制图原则被认为是“计里画方”的渊薮。这种方法把地球当成一个平面,用于地籍管理、城市规划等小范围制图,误差尚可接受。但是,在制作大范围地图时,地球的球面导致的变形严重影响了准确度,地图质量大打折扣。北宋的《禹迹图》是现存最早的按计里画方制作的地图。此时,裴秀时代已经过去了700多年,成图质量依然不可直视。明代的全国地图是罗先本1541年前后绘就的《广舆图》,也采用了计里画方制图。
  怎样把地球的球面表现在二维平面上?这就催生了地图投影。最早准确测出地球周长的埃拉托色尼也最先创立了经纬网,绘制了地中海周边地图。1569年,墨卡托设计了正轴圆柱投影,相当于在地球中心点一盏灯,把地面上的点投射到垂直于赤道的圆筒上,绘成地图。在这种投影制成的地图上,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地图上的角度与实际一致,是在大航海时代使用最广泛的地图。墨卡托地图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地图,有两个突出要素:球面投影,经纬网制图。
  墨卡托投影地图上,高纬地区面积变形大,甚至无法表示极点。把墨卡托投影的圆筒两端适当收缩,就可以画出我们日常最常见的世界地图:纬线彼此平行,纬度越高长度越短,仅中央经线与纬线垂直。1570年,这种地图以奥特里乌斯地图之名首次出现,现代世界地图由此奠基。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