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苏打“饿”死癌细胞?近报 新闻 时间:2016年09月30日 来源:近报
研究中,采用的治疗方法是直接针对滋养肿瘤的血管,向瘤体注射碳酸氢钠(小苏打),而不是喝小苏打。“我们始终认为,这只是一个初步的研究,真正的科学需要反复验证。”晁明说。
有效“饿”死肿瘤细胞 今年8月,由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胡汛教授团队和晁明教授团队合作的原发性肝癌治疗的论文,登上国际生物和医学领域权威杂志《elife》,并得到了国际著名肿瘤学者的肯定。该论文介绍了“靶向肿瘤内乳酸阴离子和氢离子的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简称TILA-TACE。 胡汛从1982年开始从事肿瘤相关研究。走了很多弯路之后,他想到了从癌细胞的弱点入手:肿瘤虽是一种超级生物,但其也有弱点,那就是也需要物质和能量的代谢——肿瘤细胞也要“吃”东西才能生存和生长。 经过一系列筛查,研究人员锁定了乳酸。肿瘤中有大量的乳酸,乳酸解离成乳酸阴离子和氢离子,成为肿瘤细胞的两位“帮手”,让其自身能够根据“食物”的多少决定“消耗”多少。两位“帮手”协同作用,使得肿瘤细胞在葡萄糖含量很少时,非常节约地利用葡萄糖;在没有葡萄糖的情况下进入“休眠”状态;当有葡萄糖供应时即刻恢复生长状态。 因此,若想有效“饿”死肿瘤细胞,还需同时破坏乳酸阴离子和氢离子的协同作用——用碳酸氢钠(小苏打)去除肿瘤内的氢离子,就可破坏乳酸根和氢离子的协同作用,从而快速有效地杀死处于葡萄糖饥饿或缺乏的肿瘤细胞。胡汛团队提出了这一治疗肿瘤的新理念,并于2012年在国际学术刊物《病理学杂志》上发表。 一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之间,还隔着一道鸿沟。填平鸿沟的,正是晁明。两位教授的探索,开始于2012年。他们将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cTACE)和小苏打结合的方法,应用在原发性癌细胞肝癌患者身上:注射碳酸氢钠,让癌细胞狠狠健个身,把储备消耗掉;然后,堵上血管,断了补给。他们把这个疗法命名为TILA-TACE,意为靶向肿瘤内乳酸的TACE。这一合作,成功地将基础研究的发现快速转化成肿瘤临床治疗。 TILA-TACE改善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了病人的生命,代表了一个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他们发表在《eLife》的论文显示:研究中,40位原发性肝癌病人在接受TILA-TACE治疗后,客观反应率100%。初步统计病人的累计中位生存期超过3年半。这个结果,让很多国内外同行难以置信——在此之前,晚期肝癌治疗,经过30年的努力,才突破了半年中位生存期。 不是喝小苏打水 晁明表示,研究中,采用的治疗方法是直接针对滋养肿瘤的血管,向瘤体注射碳酸氢钠(小苏打),而不是喝小苏打。“我们始终认为,这只是一个初步的研究,真正的科学需要反复验证。很多人给我打电话,第一个就问‘是不是真的?’我可以斩钉截铁地说,我们的研究是真实的。”当被问到什么时候可以大规模推广,晁明告诉记者,今年6月份,在亚太心血管国际年会上,已经介绍了这个方法;在今年5月主办的一个创新高峰论坛上,也介绍过,这其实就是推广。但是,就他们的研究来说,后续还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至于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种成熟的、常规的治疗项目,结果是自然流淌出来的,不追求速度。 目前,科学家正在对所有经过这项治疗的病人的情况,做一个统计。《elife》也希望他们报告后续的研究进展。此外,他们还在做一个工作,看不使用化疗药物,能否取得同样的治疗效果。这项研究中,病人都是接受化疗的。如果可以(不用化疗),对病人来说,就可以大大减轻痛苦和医疗费用。 小苏打只是 “饿”死肿瘤的配角 江苏的肿瘤专家也告诉记者,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小苏打“饿”死肿瘤的说法确实有点“标题党”了,被误读的肿瘤治疗也远不止“小苏打”这一条。“饿”死肿瘤的方法,其实临床上一直在用。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卢凯华告诉记者,肿瘤细胞实际上是很狡猾的,在原本的营养通道被堵住之后,肿瘤可能很快就能生出旁路血管,寻找到新的“粮草供应”。 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介入科医生晁明和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教授胡汛所做的研究,则发现是肿瘤代谢累积的乳酸刺激了癌细胞产生新的血管,因此在传统化学栓塞术的基础上,加打一针碳酸氢钠来中和乳酸,提高有效性。这个新疗法中,小苏打其实是“配角”,目前还是针对巨大肝癌患者,实验样本还很小,还需要更多验证。 综合《科技日报》、《扬子晚报》、《钱江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