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基金换马甲,还买不买?

近报 新闻    时间:2017年02月17日    来源:近报



  记者 于传将 

  2月10日,保本基金“改名换姓”退出历史舞台,“保本”二字再也不能写进白纸黑字的合同里。
  根据证监会发布的《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为避免投资者形成对此类产品绝对保本的“刚性兑付”预期,保本基金名称调整为“避险策略基金”。也就是说,未来再也没有“保本基金”了,保本基金到期一只,减少一只。
  从此我们进入了“无保本基金”的时代。那么,“避险策略基金”还值不值得买呢?
打破“刚性兑付”预期
  什么是保本基金?顾名思义,这类基金通过引入担保机制,在保本周期里实现保本,一个周期通常是18个月或24个月。保本基金在公募基金里举足轻重,目前存续的保本基金资产净值约3200亿元。其中,100多只都是2015年-2016年募集的,过去两年资产荒,投资要保本很不容易,所以保本基金特别受欢迎。
  为什么要改名呢?证监会是这样解释的,“避免误导投资者,帮助投资者充分认识到极端情形下仍存在投资本金损失的风险,引导投资者形成合理预期”。
  记者了解到,目前存续的保本基金都存在反担保现象,即连带责任担保机制且多数规定了担保方对基金管理人拥有无条件追索权条款。也就是说,即使亏损由担保公司承担,基金公司也要承担连带责任。
  因而证监会认为,这样的保障机制安排,将由基金管理人承担最终的可能风险损失,与基金公司的资本金制度不相匹配。随着保本基金规模快速膨胀,潜在的风险损失可能危及基金公司体系,最终损害持有人利益。毕竟一家基金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也就几个亿,一只基金的规模可能就是好几个亿,一旦出事,基金公司的资本金不够填。
  此外,部分保本基金为提高收益率,存在将低等级信用债纳入稳健资产投资范围、剩余期限错配、风险资产放大倍数过高等情况,使得基金净值波动加大。
  为做好新旧规则衔接,《指导意见》明确对避险策略基金依照“新老划断”原则进行过渡安排,存续的保本基金仍按基金合同的约定进行运作,无须变更基金名称;存续保本基金到期后,应当符合《指导意见》的规定,调整产品保障机制,更名为“避险策略基金”,不符合的应转为其他类型的基金或予以清算。
保本基金“不保本”
  从去年上半年的炙手可热到下半年频繁遭遇清盘命运,保本基金的行情犹如坐上了过山车,一路颠簸向前。
  在去年A股的震荡市中,偏股与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双双告负,就连曾几何时最让投资者放心的保本基金也有超过四成数量的产品亏损。
  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市场目前现存的181只保本基金中有36只将在2017年到期,其中2017年上半年到期的有13只。
  截至1月16日,自2016年以来有业绩可查询的89只保本基金中,37只产品收益为负,占到总数的42.82%。
  从涨跌幅数据看,抛开金鹰保本混合C因份额变动导致的净值异动外,其余涨幅排名前两位的是兴全保本和国投瑞银瑞源保本,这也是保本基金去年仅有的两只收益率超过5%的产品。而从跌幅榜上看排在首位的是国联安保本,跌幅为5.13%,是唯一一只跌幅超5%的产品,另有八只产品跌幅超过了2%。
  而从保本这一概念看,在跌幅前二十名中,单位净值低于1元的保本基金数量有11只,显示出此类基金在震荡行情下的不稳定。去年底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东方基金与天弘基金旗下都有保本基金清盘,这也被业内人士看做是今后多数保本基金的必然趋势。
  此外,同期货币基金的7日年化平均收益率为2.66%,而收益在此之上的保本基金数量仅占到总数的1/10左右,为12只。
  从破发情况看,目前有43只保本基金跌破1元净值,占比近1/4。主要原因是去年末股债双杀,打新收益下降,多方冲击令保本基金管理难度增加。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随着新规对投资范围的严格限定、债市黑天鹅等因素,保本基金预期收益率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加上目前网下打新收益率节节下降,保本基金想要获得超额收益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