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50年:孔维克的“出走”与“还乡”

近报 新闻    时间:2017年03月17日    来源:近报


  2016年12月17日,由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文联主办,山东画院、山东美术馆、山东省中国画学会承办的“孔维克从艺50年学术汇报展”在山东美术馆开幕。开幕式上,孔维克总结了自己的从艺经历。从艺五十年,孔维克一贯坚持的是什么?近期记者与孔子第78代嫡系裔孙、山东书画院院长、著名画家孔维克进行了对谈。
  张霞

动荡年代里的文化牧游
  1956年6月,孔维克出生于山东汶上县,祖上是第六十三代衍圣公孔贞干之弟孔贞宁。孔维克之父是当地一位医师,幼时起孔维克便常陪父亲把笔临池,圣贤之训、家庭熏陶沁润了孔维克的童年。
  托儿所时期孔维克便对人物造型和色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人书里的孙悟空、红宝书中的领袖像,无不画的栩栩如生。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停课,孔维克失学在家。当时的工厂和学校有颇多板报宣传任务,县医院、县食品公司、县年画加工厂纷纷邀请小有名气“小画童”孔维克前去绘制大批判专栏作品,报酬就是画完到工厂食堂免费吃大锅饭。
  不久后学校开始复课,孔维克重新进入学堂,然而好景不长,几年后运动波及孔维克。16岁的孔维克因出身问题二次辍学。对于一个受到打击与压制的少年,画画成为唯一排遣郁结、表达心声的渠道。命运起伏之际孔维克拿起了画笔,于一笔一墨中抒郁结、散怀抱。
  “画画是自由的,也是公平的,在这里使我少了许多歧视,多了很多夸奖。”辍学的孔维克开始了一次逃亡式的艺术出走,孤身一人游历浙江、东北、济南、潍坊等地。初从山东省柳子剧团美工刘元声,杭州第五中学教师刘泽民习素描、速写和彩画。继远足塞外江南,其间又得顾生岳、吴山明、周诗成、何志生、吕品等画坛名宿指授。
  三年的游学历程增长了孔维克的见闻,提升了孔维克的画技,孔维克已然成长为美术青年中的翘楚。1977年,文革结束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孔维克在山东省统招美术类考试中名列前茅,却因“家庭出身”问题落榜,半年后被扩大招生补取至济宁师专艺术系,从刘远智习水彩画。求学期间,得到济宁师专客座教授宋忠元、张鹤云、王小古、单应桂等的悉心教诲。
从《沐》到《公车上书》:
穿越历史经纬的找寻与担当

  毕业后学业成绩卓然的孔维克留校任教。1980年,调任山东美术家协会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画坛正值国门初开,西方的新观念潮水般地涌来,各种思潮和艺术观点异常活跃。孔维克承接传统之余,亦整合、消化、吸纳着中西两个文化系统的信息,在纸笔之中寻找着全新的感觉与变化。一幅象征着新时代的作品《沐》在这个阶段创作出炉。
  硕大的金灿灿的黄色太阳、交错流转的装饰横线为背景,映照着两个骑单车少女的背影奔向耀眼的未来。作品中的太阳及旋律所形成的圆和曲线既具有现代艺术的形式美感,造型和笔墨的处理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意味。1985年,孔维克作品《沐》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引起不小反响,一时全国各大媒体或在封面、或在重要的位置都刊登这幅画。
  1989年,又是一个思潮争鸣之年。“这很像百年前历史时刻。”孔维克灵感突至,构思创作一幅《公车上书》回应时代。
  一张画面被做成线装书的视觉效果,画面之上提书《公车上书》文,寓意着打开了历史的那一页,气势恢宏的笔墨、新锐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感动到了评委与观众。第七届全国美展上,孔维克的《公车上书》获奖,成为当时美术界热议的话题。
  这个阶段,孔维克现实主义创作精品源源不断,《孔繁森》、《齐鲁曙光——党的一大山东代表王尽美、邓恩铭肖像》、《为国父孙中山造像》、《国学大师张伯驹》皆受画坛瞩目。
生命原情与精神还乡:
回到起步的地方

  2009年,孔维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二度创作《公车上书》。众所周知,无论影视改编、还是文学作品,二度创作往往难以超过首度创作的认知度。
  如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何超越自己?为了这次创作,孔维克几次前往北京于宣武门外的松筠庵驻足徘徊。
  “当下,现代水墨人物画在形式及艺术语言上已经非常成熟,但在表现手法和绘画语言上仍有很大的开掘空间,依旧是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个重要使命。”
  孔维克这样对记者解释自己的初衷。
  数月思考,翻阅资料,几经草稿构图,孔维克才渐渐找到思绪。
  “首先从笔墨塑造的推进上开始。”孔维克采取传统笔墨意趣结合西画明暗处理结合的方式,辫子、树和石狮子闪烁着光影效果,犹如雾霾的感觉一下子把当情当境的基调描摹的深沉厚重。其次,孔维克大胆抛弃了原画的形式感,夸张了画面的历史感,修正了人物形象及举动的戏剧性腔调,回归了自然跟朴实的状态。
  “回归,并不意味着重复,回归往往比出发还需要更多的勇气与思考,更深厚的功力和认知。”2013年孔维克再次挑战大型主题画《孙中山先生在青岛》。
“三岁的孩童永远是在求知的,这才是一个画家的生命原动力。”孔维克总结。
  持着人物画家亦应该有自己的历史使命的信念,孔维克时刻与自己的“故乡”相见,与三岁时提笔作画的自己相见。他画《孔子周游列国》《杏坛讲学》不止绘画几千年前曾经的历史事件,亦是对物欲横流、市井俗气时代的一种问责的胆识;画《岁月沧桑——抗战老兵》,亦将国民党老兵纳入画作,把对反法西斯战争的思考升华为对全人类苦难的慰藉。
  “我还有很多想法没有实现,也绝不会重复自己走过的路。将要竭力使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薪火相传,一步步推向新的境界。"采访最后孔维克这样对记者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