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短暂的红军“少共国际师”

近报 新闻    时间:2017年07月28日    来源:近报


  中国工农红军在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后,蒋介石重新调集重兵准备发动第五次“围剿”。
  1933年5月中旬,在江西宜黄县西南红军总部驻地举行的全军青年工作会议上,时任总政治部青年部长的萧华请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及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出席会议。会后,根据周恩来政委的建议,红军总政治部当即向中央提出了建立“少共国际师”的建议。
  8月5日,“少共国际师”在江西博生西北郊跑马坊举行授旗典礼。这天拂晓,总共有八九千名战士身着红军军服,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参加“少共国际师”授旗典礼。随着阅兵总指挥、江西军区参谋长陈奇涵一声“立正”口令,军委会的代表、中少共省委的代表、师长陈光、政委冯文彬等整整齐齐慢步从新战士面前通过。至此,“少共国际师”正式成立,组建时所编设的第58、第59、第60团不久分别改为第43、第44、第45团。
  “少共国际师”成立之初,陈光、冯文彬刚刚20岁出头,干部战士平均年龄18岁,很多只有十四、五岁,一些人入伍时还没有枪高。全师党团员占70%,是一支真正由“红小鬼”组成的部队,同时也成为红军中最年轻的部队。
  “少共国际师”成立之初只是用土枪和梭镖进行训练。后来,三军团打下福建沙县,全歼敌人一个师,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上级决定拨给“少共国际师”一批。
  第五次反“围剿”中,“少共国际师”奉命开赴黎川前线,配合红三、红五军团在东方战线投入战斗。在闽北拿口“少共国际师”打了第一仗,歼敌500余名。初次参战即打了胜仗,指战员们扬眉吐气,部队士气高昂。朱德、周恩来和杨尚昆专门致电祝贺。
  1934年10月初,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期间,“少共国际师”担负掩护军团主力转移任务,在石城保卫战中打得英勇壮烈,损失很大,原八九千人的“少共国际师”到这时只剩下5000余人。
  1935年2月9日,中央红军转移到云南扎西。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行军和连续作战,中央红军战斗人员锐减。为提高部队机动作战能力,中革军委决定在组织上对中央红军精简机关,充实战斗部队。“少共国际师”在长征中虽成功地完成了中央赋予的战略意图,但由于一路下来伤亡严重,部队整编时被编入红1、红2师,番号就此撤销。至此,“少共国际师”成为历史名词。   据《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