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坐月子”怎么来的

近报 新闻    时间:2017年07月28日    来源:近报



  产褥热和坐月子,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组成对出现的事物。然而事实恰好相反,正因为古代中国人错误的“坐月子”观念,反而加剧了产褥热,使产妇面临更严重的生命危险。

  南宋人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似乎是“坐月子”习俗禁忌的最早贡献者之一,他在书中提到:“若未满月,不宜多语、喜笑、惊恐、忧惶、哭泣、思虑、恚怒、强起离床行动、久坐;或作针线,用力工巧,恣食生冷、粘硬果菜、肥腻鱼肉之物;及不避风寒,脱衣洗浴,或冷水洗濯。当时虽未觉大损,满月之后即成蓐劳。手脚及腰腿酸重冷痛,骨髓间飕飕如冷风吹,继有名医亦不能疗。”
  这位南宋中医说的跟今天“坐月子”很相似:不能喜怒哀乐,不能起床行动,不能遭遇风寒,乃至不能洗浴洗漱,为的是避免一种名叫“蓐劳”的妇科病。其症状则是手酸脚冷。
  坐月子,一般时间约一个月,依各地民情风俗不同,也有四十天、两个月和一百天的差别。但是,唐朝人孙思邈在《备极千金药方》中提到了产妇得“蓐风”得原因跟陈自明的说法有所出入:“(产妇)犹如角弓反张,名曰蓐风,则是其犯候也。若似角弓,命同转烛……纵多出财宝,遍处求医,医者未必解此。纵得医来,大命已去,何处追寻。”不过,他认为蓐风的原因,倒不是起床、洗澡这些问题,而是产后百日内夫妻间进行了性行为。
  不管怎样,我们现在弄清楚了第一个问题:“坐月子”禁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古人担心“蓐劳”,以及其加强版“蓐风”。因为得了这种恐怖的蓐风,产妇便是“大命已去”。
  坐月子习俗中的种种禁忌,其实来自对妇女产后感染“蓐风”,即产褥热的极大恐惧。传统时代的中国人,因为产褥热存在畏寒、高烧发热的症状,故而将其与风吹、着凉引起的感冒症状联系在一起,所以想当然地得出了保暖、回避冷水、不吃冷食、避免受寒等似是而非的禁忌。
  而事实上,导致产妇蓐劳、蓐风或产褥热的原因,是因为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接触了完全没有经过消毒流程的助产人员。
  在中国,“接生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前引的南宋《妇人大全良方》:“(生产时)宜预择年高历练生婆一人,并稳当曾经惯妇人一二人扶持,不得挥霍,恐产妇扰惊。”在这之前,中国古人分娩常在户外,由产妇一人独自完成。比如东汉王充的《论衡》提到:“乳子之家,亦忌恶之,舍丘墓庐道畔,逾月乃入,恶之甚也。”尽管早期人们将分娩视为不洁,但并没有产后疾病的记载。
  唐宋时期出现产婆助产,随之产生的细菌感染也困扰了之后近千年的妇女生育史。人们在不了解产褥热致命病原的情况下,朴素地将其与风寒症状联系起来,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蓐劳、蓐风禁忌也形成了“坐月子”习俗。   据《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