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黄”是汉武帝的“杰作”

近报 新闻    时间:2017年10月27日    来源:近报


  汉代以前,黄河水相对现在要干净很多。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生态状况还是不错的。那时,秦人居住在渭河上游,这里能成为专门牧马的地区,可见当时陇山、六盘山以东地区是一片广袤的草原。泾水上游在战国末年畜牧业也相当发达。再往西去,到西汉初年还是原始森林地区。那么后来水土流失为什么会越来越严重呢?
  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居住着很多游牧、狩猎为生的部落,这些民族对植被的破坏很小,生态环境相对平衡。这种平衡被打破,始于汉武帝北逐匈奴。卫青收复“河南地”后,汉武帝移民10万到了陕北和河套地区。
  公元前120年,关东受水灾,又迁黄河下游地区70余万人口至河套以南至陕北地区。公元前111年,羌人被逐出了湟水流域,汉人开始向湟水流域迁移,同年汉武帝又派遣60万兵卒屯田,以防匈奴。汉族人来到草原、丛林地区生活,不可能再去学习怎么放牧、狩猎,还是要以耕地为生,所以大家大干一场,该砍的砍,该烧的烧。很快原来森林草原的自然景观,为阡陌相连、村落相望的农业景观所替代。随着农业发展,人口也随之增长,至公元2年,黄河中游在龙门以上地区的总人口在280万以上。
  黄土高原的土质本来就很疏松,抗侵蚀能力弱,经过翻耕的土地,原先植物的根茎受强烈的日光照射而枯死。地表一旦裸露,受风蚀影响,沙土飞扬,植被很难再恢复。暴雨来时,不仅原有的沟壑在加深扩大,还使原来平整的黄土地面冲出细沟,再由细沟冲成沟壑。汉武帝以后,黄河下游泥沙显著增加。黄河最早是被称为“河水”,“黄河”这个称呼在西汉开始出现,到唐代正式定名。后来,历代统治者为建筑宫殿、陵墓、寺观所需大批木材,大多从西部山区砍伐,于是水土流失更严重,黄河更黄了。
据《壹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