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奖“吐槽大会”也是认识自己的契机

近报 新闻    时间:2018年01月26日    来源:近报


  学会褪去印象管理的面纱,看到别人收益的同时也要了解别人的付出;只有卸掉面具,捕捉他人的“真面目”,我们才能对“别人家公司”做出理性、中肯的社会评价。

  杨朝清

  还有20多天就是春节了。每到年底,相信很多人最期盼的就是公司的年终福利和年终奖金。有的网友年终奖发了6万多或者6个月工资,也有网友吐槽年终奖“三箱6块一斤的苹果,四袋红枣”。(1月23日《钱江晚报》)
  年终岁末,职场人士最关心的问题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年终奖有多少,另一个是什么时候放假、放多长时间的假。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生存生态,自然也会有不同的年终奖和假期;当我们在为别人的年终奖多、假期长而嫉妒羡慕恨的时候,却很少将此作为一个反思自己和调试自己的机会。
  喜欢结果性评价、不习惯过程性评价,让一些人只看到“别人家公司”的大方和大手笔,却没有看到这些员工在日常工作的辛苦与艰难。在一个盛行蜻蜓点水“浅阅读”的时代里,我们很容易看到别人在舞台前的光鲜、亮丽,却不知道笑容背后他人承受了多少委屈、痛苦与煎熬。
  只看到别人“镜中的体面”却没有看到“幕后的艰辛”,不知深浅、不明就里的我们,很容易先入为主地进行价值判断。学会褪去印象管理的面纱,看到别人收益的同时也要了解别人的付出;只有卸掉面具,捕捉他人的“真面目”,我们才能对“别人家公司”做出理性、中肯的社会评价。
  炫富也好,哭穷也罢,年终奖“吐槽大会”,也是打捞社会心态的一面镜子。社会学学者张慧在著作《嫉妒羡慕恨:一个关于财富观的人类学研究》一书中指出,一小部分人不同寻常的财富集聚与积累,难免会引发一些人的情绪问题。在年终奖上的鲜明差异,会让一些人产生心理落差和相对剥夺感,从而降低他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一些人热衷于炫耀年终奖,就是试图通过年终奖来塑造“高人一等”的阶层地位和身份认同。
  差异化的年终奖,本质上也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有的公司平时薪酬待遇差一点,年终奖就会多一点;有的公司平时“到手”的多,年终奖少一点也很正常。一些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互联网公司,年终奖很丰厚,既是知识经济的一种彰显,也是对员工高强度劳动的一种回报与激励。那种平时上班比较轻松的公司,年终奖单薄一些在所难免。
  在社会流动多元化、价值实现多样化的今天,如果你真的对别人的年终奖嫉妒羡慕恨也很想投入“别人家公司”的怀抱,不妨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与文化资本。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那些有真才实学、有一技之长的人们,理应有更好的出路和更好的未来。以年终奖为契机,重新认识自己和发现自己,对自己做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估;对自己有信心、“胆子大”的人,完全有机会进入“别人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