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一词的由来中国古

近报 新闻    时间:2018年01月26日    来源:近报


  博物馆”一词的由来

  中国古籍中本没有“博物馆”这一名词,有的只是“博物”二字,大意就是见多识广,博识多知。例如《左传·昭公元年》:“晋侯闻子产之言,曰:‘博物君子也。’”《汉书·刘向传》:“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
  博物馆(Museum)一词,在国外始自公元前300年左右,源出希腊语的Mouseion,汉语译义为“沉思”或“默想”,用以形容供奉专司美术、文艺、音乐等九位女神的神庙。后来欧洲人利用它作为学术研究及文化教育的场所,中世纪逐步发展成为搜集、保存和研究有关历史人文与自然实物,并公开陈列,用来教育人的组织机构。
  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则出现于17世纪。以英国牛津市中心博蒙特街上的阿什莫林博物馆的诞生为标志。阿什莫林博物馆是世界博物馆史上第一个集收藏、陈列、研究为一体,向公众开放普及文化知识的近代博物馆。
  那么,“博物馆”一词在汉语文献中是从何时开始出现的呢?
  据学者考证,“博物馆”最早见于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在介绍英国时说“英吉利又曰英伦,又曰兰顿……兰顿建大书馆一所,博物馆一所”。在介绍美国时也有“设立天文馆、地理馆、博物馆、义学馆”的叙述。而查对《四洲志》的英文原版——英国人慕瑞1836年写的《世界地理大全》,可以发现“博物馆”对应的英文单词就是“Museum”,因此林则徐堪称中国翻译介绍西方博物馆的第一人。
据《太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