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那些事儿 我的另一半在哪儿

近报 新闻    时间:2016年09月16日    来源:近报


  相亲会现场,一位女士正用手机记录信息。(资料照片)  记者郭建政摄
  单身男女在相亲活动上进行互动
  如何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成为很多单身男女面临的难题

  日前,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推出的《2015中国人婚恋调查报告》显示,全民已进入晚婚时代。被调查者中,初婚年龄集中在22岁-28岁,男性晚婚(25岁及以后)的人群占63.29%,女性(23岁及以后)晚婚人群占83.07%。
  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时代,三十多岁的单身男女比比皆是,在外界压力和自身情感需要的双重夹击下,结婚成了提上日程的大事,但另一半到底在哪儿?

□记者 张炜伟
  1  豪掷四万八  单身仍难变“已婚”
  去年12月,34岁的张彤真正意识到想要结婚竟是一件如此困难的事。
  这一年,她结束了与一名高校教师两年多的恋情。收拾好心情重新出发后,她发现周围年龄相仿的单身男性太少了,“不是已婚,就是离婚。”张彤这样调侃。毅然决然之下,张彤刷爆了几张信用卡购买了一家知名相亲网站的高级会员。她希望通过这种快速有效的方式结束这种“没着没落”的状态。
  对于花出去的48000元,张彤觉得挺值,因为“一直包到结婚”。在迄今为止8个多月的时间里,她陆续见了不少男性,但不是聊不来就是对方根本入不了眼。好不容易遇到位男士,双方都觉得很合拍,但张彤的家人却坚决反对。“他离过婚并有个小孩,家人怕我处理不好家庭关系。”张彤已经将自己的标准降到了可以接受离异,因为红娘告诉她,一定要卡着“未婚”这个条件的话,适合她的人将会更少。
  同样困惑的还有31岁的李平。在外人眼里,这个黄金单身汉有着1米85的个头,是一家地方银行支行的部门负责人,收入高、有车、有房,而且“只要对方愿意,可以把刚入住两个月的新房家具全部换新的”。但是,李平相过亲的姑娘少说也有30个,短暂谈过的也有七八个,相亲的成本更是算不清楚,婚还是没结。“见面一顿饭少说一两百块,感觉不错相处一段时间的,赶上逢年过节就得去看对方的父母,哪回不得一两千,再算上平时出去玩、买礼物等开销,三五万肯定有了。”
  现实是,高投入并没有为这两个人带来好的结局。在外,张彤是光鲜的五星级酒店部门经理,拿着不错的薪水,自己买了房子,但她却发觉自己在单身市场上越来越贬值。“原来是随便挑,现在是没得挑。”李平姐姐的孩子已经上了初中,他却仍在四处寻找另一半,“要什么有什么,怎么找个媳妇这么难?”虽然李平对姑娘很大方,但同事和朋友都不愿意再给他介绍女朋友。

  2  “宅”和“乖” 剩男剩女的死穴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年龄相仿的未婚男女越来越少,供双方选择的余地也随之越小。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未婚男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未婚女性更多集中在城镇地区。这和人们的日常观感吻合,这种情况也加剧了城市单身男女解决婚恋问题的难度。
  张彤将自己的单身迁怒于工作:“我们这个行业加班是常态,经常晚上十点钟还在上班,放假累得连门都不想出,哪里有机会遇到合适的人?谁又愿意找个这样的女朋友?”李平则认为自己情商太低,脾气急躁,上个女朋友提分手一定是这个原因。
  从事婚恋交友工作的徐力有多年的行业经验。她的经验是,抛开年龄问题,“宅”和“乖”是造就这么多单身困难户的原因。“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没合适的人、没圈子认识等等,但不主动才最要命。”徐力经常组织一些单身交友活动,“想把这些单身男女叫出来,真难,尤其是男孩。”徐力说,他们喜欢的无非就是吃个烧烤打个游戏,“但没姑娘啊,想找女朋友做这些有什么意义”。一方面是这些单身男女天天抱怨找不到另一半,另一方面是徐力组织活动经常找不到足够的单身男女。就像相亲大会、相亲角上的银发父母比子女多一样,“脱单”更像行动迟缓的老年人,更多地停留在单身男女的口头上。像张彤这样生活单调、“三点一线”的宅男宅女不在少数,他们没社交动力,更谈不上想取悦别人。“一定要保持跟异性的联系,哪怕有普通异性朋友也是好的,不要把自己隔绝了,散发出一种‘生人勿近’的信息。”
  除了“宅”,“乖”是单身男女的另一个通病。今年在千佛山相亲大会上,一位阿姨一边夸自己34岁的女儿“乖”一边说:“闺女见得人少、特别忙,我来先看好了觉得行再让她见一见。”这让徐力哭笑不得:“忙不是借口、找对象更没法代劳。”徐力说,三十多岁的人还闷在家里,一点主动性都没有,以后成立了家庭怎么办?父母从小就不让孩子承担责任,这些“乖孩子”什么时候能成家立业、独当一面?
  3  物质与感情 错位的择偶期待
  在一个相亲群里,一位单身男青年的名字直白地用“85年175有房月薪4k”来代替,也有女性用“87女事业编”这样的字眼来作为标签。一方面,这种“合则约见”方式赤裸裸地将两个人用条件来衡量,但仿佛是地球的两极,还是有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希望找一个“不管有多少钱首先要爱我”的人,而且“个子要高、长得也要说得过去”。
  “择偶不能偏离实际”是徐力经常说的一句话。一旦进入了相亲状态,双方的择偶观容易“跑偏”,尤其是一些在相亲机构交了不菲费用的人,习惯用短平快的方式来看待一个人。“有的人在生活中认识后,慢慢相处缺点都能包容,但相亲的时候期待就不合理了。”她举了个例子:你不能要求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人,有车有房,房子还不能有贷款,他也需要有个积累的过程。“月薪4000元希望找个8000元月薪的另一半,但这样的人选择一个月薪两三千元,但性格更温和的女孩也很正常,对不对?”
  物质是不可避免的,但感情基础也非常重要。在“情场等价原则”中,最稳固的状态是双方经济条件、外形、性格和道德品质等方面差不多,或者某一方面差一点,但其他方面能够补足,这样才能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起码来说精神层面、受教育程度等各方面应当差不太多,比如学历差点,但生活阅历丰富一些,对人的体贴等也是优点,能够补足短板。”徐力说。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谦谦君子,女子所爱。”如果窈窕淑女脾气不好,谦谦君子其貌不扬,做你的另一半,你愿意吗?据珍爱网数据显示,山东的单身男女在择偶时最看重的,首先是品德修养,三观正,有36.7%的单身男女将品德放在首位;其次是身体健康素质,13%将这一项作为第一标准,紧随其后的是11%的人认为生活习惯和品位最重要,而选择外貌气质的人仅有10%,选择教育程度最重要的仅有9.7%。
  徐力接触的几千名单身男女通常会首先告诉她希望另一半“人好”,但等到真的给他们牵线见面的时候,常常是“一见没”,嘴上说的是性格不合、“不来电”,但是细究起来,不少人给出的答案是“长得不好看”。
  “不管是30岁以上还是30岁以下的男性,都希望能找个漂亮的另一半。到了一定阶段,外形能说明很多问题,比如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等等。否则为什么大公司通常都会要求穿正装呢?”徐力觉得,尤其是女孩子,穿着得体再略微化妆,根本不会有难看的,注重仪表更体现了个人的素养。

  4  ”门当户对”变化    由物质转向精神
  在今年初的一次相亲中,陈先生首先向吴女士做了一番自我介绍,并说:“我在市中区有一套房子,可以做婚房。”吴女士追问道:“婚后要和父母住一块吗?”陈先生回答说:“再买新的也可以。”不料,吴女士突然来了一句:“我觉得咱俩门不当户不对,不合适。”陈先生一脸愕然。紧接着吴女士说了一句:“我在历下区的房子16000元一平米。”陈先生非常气愤,一套房子仅仅区域不同,就被冠上“门不当户不对”的帽子,无非就是掩盖她的势利。
  像陈女士这样的人在单身市场上虽然算不得主流,但仍然戳痛着众人敏感的神经。数据显示,山东男女理解的“门当户对”中,最重要的是教育程度(53%),其次是生活方式(41.4%),经济能力以38.5%排在第三位。这表明,古代以“财富论门户”的情况在现代社会逐渐有了精神层面的含义。
  “中国古代‘门当户对’的含义,就是男婚女嫁时两家人家财富地位相当。”珍爱网情感研究院专家解释说,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是在一个家族一代一代沿袭或演化下来的,即便周围的环境有变化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两个家庭如果有相近的生活习惯,对现实事物的看法相近,生活中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会有共同的快乐,才会保持更长久的彼此欣赏,也才会让婚姻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但随着现代社会文化思想的开放和变迁,现代人的门当户对不仅局限在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上,还会更多考虑男女双方的精神层面。“如果男女双方有相近的生活习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近,生活中肯定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能长久地欣赏珍惜彼此,也必然会让婚姻更容易美满幸福。”专家表示。
  本次调查中也体现了这个取向。原本最能代表门当户对的经济方面因素下降到第三位,而教育程度和生活方式则分别上升为第一位和第二位,表明现代人注重精神上的门当户对已经超越了物质上的门当户对。
  (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