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烫发要开介绍信

近报 新闻    时间:2017年03月24日    来源:近报


  上世纪50年代,北京正处于大规模建设之中,人口猛增,工厂成群,本就落后的服务业愈发跟不上趟。那会儿,服务业主要包括浴池、旅店、照相、洗染、饭店、理发六个部门,样样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在周总理的亲自安排下,上海照相、洗染、理发名店连人带家伙什儿集体“搬”到了北京,其中就包括“华新”“紫罗兰”“云裳”“湘铭”四家理发馆。这四家理发馆在京联合营业,新店名号“四联”,落户东单金鱼胡同西口。价格上,男子理发每人8角,女子电烫每人2元2角。相较收入和满城剪发4角的行情,“四联”收费不菲,烫发更可算是享受了。
  正当“四联”办得风生水起之时,“文革”开始,象征“腐朽生活方式”的一切爱美活动受到冲击,更甭提讲究发型了。“四联”的镜子被糊上,烫发、化妆项目统统取消,操作规程和消毒措施废弛,收费标准降到4角,名字也先后改为“北京理发馆”“新风理发馆”。
  1976年“文革”结束。初期,烫发只面向有形象需求的出国人员和文艺工作者,且要求单位开具介绍信。不过,烫是烫,还是不允许做大波浪,只能用小刷子给弄点花再扎起来。就算这样,托关系、走后门烫发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老顾客王绿纹回忆,当时,有烫发业务的全北京仅“四联”一家,自己代表单位在全市汇演中表演独唱,拿到了一纸介绍信,内容是:“今有我宣传队同志,因演出任务到贵店烫发,请予办理,此致敬礼。”去烫发才发现,变着法儿拿着介绍信的女同志特别多。1984年,“四联”再次装修改造,并引进全套日本美容、美发设备。1985年春节,本报记者记录了“四联”美容厅从早到晚客满的场景,感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容这个新兴事业正步入人们的生活。      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