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唐太宗三顾茅庐而官至宰相

近报 新闻    时间:2017年03月24日    来源:近报


  马周资料图

  太宗仿佛铁了心,他非但没有生气,还派出第三批人去请。这个马周架子也够大,直到太宗派出第四批使者,他才半推半就地来到皇宫。

  马周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幼时父母双亡,靠寄居在亲戚家长大,童年的苦难经历令马周刻骨铭心,他立志奋发图强,他夜以继日地攻读诗书,不到二十岁便学富五车,胸有甲兵。但他生性狂放不羁,又有些恃才傲物,因而一直郁郁不得志。后来,马周来到长安,投靠到中郎将常何的门下,在常府安顿了下来。
  贞观三年,天下大旱。唐太宗心急如焚,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常何乃武将出身,闻此消息,愁眉不展。马周得知情况后,便主动请缨,替常何写这篇奏疏。不一会儿工夫,马周就写出了二十多条切实可行的建议,且文辞优美,条理清晰。
  第二天,常何便把马周撰写的奏疏呈给皇帝观看,太宗阅后,大喜。奏疏中每一条建议都有理有据,发人深省,绝非纸上空谈,他知道常何并不擅长文字,就问他究竟。常何见状只好道出了实情。
  太宗没想到常何的门下竟有如此奇才,立刻命人到常府请马周入宫,但为了彰显自己的贤能,马周并没有立即随使者入宫,而是找了个理由婉言谢绝了。皇帝见使者独自归来,又派出第二批人去请,但还是没能请到。常何吓得直冒冷汗,心里暗骂马周不知好歹。太宗仿佛铁了心,他非但没有生气,还派出第三批人去请。这个马周架子也够大,直到太宗派出第四批使者,他才半推半就地来到皇宫。
  一番交谈之后,太宗发现马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立刻委以重任,让马周到掌管机要的门下省任职。从此以后,马周官运亨通,从监察御史一直做到了中书令(宰相),还兼任皇太子李治的老师,为唐朝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唐太宗誉为“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
  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因病去世,临死之前,他命家人把他这十几年给皇帝的奏折统统烧掉,他说:“春秋战国时的管仲和晏子因经常数落国君的错误而出名,我不想做这样的人。”马周死后,唐太宗为他举行了规格很高的国葬,并特别把马周的遗体陪葬在自己的皇陵。     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