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有功,少晋中

记开国中将皮定均和中原突围

近报 新闻    时间:2017年03月24日    来源:近报



  1955年全军评定军衔时,总干部部领导向毛泽东呈送授衔报告。当毛泽东看到皮定均按资历拟申报少将衔时,当即表示:“皮旅有功,由少晋中。”此后在审阅全军将帅授衔名单时,毛泽东又在皮定均的名下注了6个字:“皮有功,少晋中。”不久,皮定均被破格授予中将军衔,时年41岁。
  1976年7月7日,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从漳州乘直升机去东山岛三军演习现场视察。不幸的是,直升机撞毁在漳浦县灶山上,皮定均以身殉职。在其追悼会上,毛泽东送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悼亡花圈。
  解放军开国将帅千余人,毛泽东为何对皮定均青眼有加?这是因为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中原突围中,皮定均任旅长的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立下了奇功,让党中央和毛泽东刮目相看。
临危受命担任掩护任务
  1946年6月,中原大地战火再起。国民党军挑起内战,蒋介石调集30万重兵,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企图在48小时内全歼中原解放军6万官兵。
  敌强我弱,军情万分危急!党中央命令中原部队“立即突围,愈快愈好”。大部队突围,谁来掩护?谁来假扮主力迷惑敌人?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在了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简称“皮旅”)肩上。大家都明白,担任掩护任务意味着牺牲,是不得已的“丢卒保车”之举,皮旅凶多吉少。
  第一旅旅长皮定均,安徽省金寨县人,14岁参加红军,在鄂豫皖苏区四次反“围剿”斗争和创建川陕根据地的斗争中,作战勇敢,不怕牺牲,后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抗日战争时期,皮定均率豫西抗日先遣支队跨过黄河天险,在日、伪、顽的层层包围下,创建了豫西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率部南下桐柏山,后编为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
  一旅下辖3个团,6000余人,驻扎在光山县泼陂河地区的白雀园,位于中原部队驻区的最东面。
  国民党判断中原部队主力会向东突围,故将主力布置在东、南、北三个方向,仅在一旅正面商城潢川一线,就猬集了4个正规军和3个保安团、3个民团。中原部队主力向西突围,一旅防区就成为保障主力突围侧后方安全的主要屏障,也成为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目标之一。
  6月24日晚,皮定均和政委徐子荣召开旅党委会议,制订作战计划。皮定均当夜即布置一团、二团向东、东南、东北方向移动,摆出与敌决战姿态,以吸引敌人的兵力,造成大部队向东集结的气势,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东面来,便于主力向西突围。
  皮旅的声东击西之计果然奏效。6月26日拂晓,国民党军对中原部队发起围攻。由于被一旅的行动搞得摸不着头脑,不知中原军区部队主要意图是什么,西进的部队是少数还是多数,是主要的突围方向还是佯攻方向,所以东线之敌尚不敢轻举妄动,只是试探性地进攻,大大减轻了向西突围的中原军区主力的压力。
  到了下午,国民党军察觉第一纵队主力已向宣化店移动,攻势骤然猛烈起来。敌人兵分三路,从正东、东南和东北方向,向一旅阵地扑来。
  面对强敌的多路进攻,一旅各团沉着应战,利用工事、丘陵、山沟、稻田、河道等有利地形,坚决阻击,节节抵抗,敌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重大代价。至傍晚,国民党军在一旅的顽强阻击下,未能越防区一步。
瞒天过海藏于夹缝之中
  完成阻击任务后呢?主力越过平汉铁路,一旅背后没有了依托,四面全是敌人,又将向哪个方向突围呢?
  “西进,去追主力!”有人在旅党委会上提议说。但这个建议被否决了,理由很简单,如果尾随主力西进,势必把敌人全部引向西,这对主力极为不利,而且把自身置于3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之中,有被前后夹击的危险。
  向南,有长江天险;向东北或向北?黄淮平原和纵横交错的河流,眼下正是黄梅雨季,要连续渡河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只有唯一的方向——东面,与主力背道而驰,把追兵引向东,减轻主力的压力,但东面有敌四个军,还有反共老手顾敬之的地方武装。然而,“敌人守备最坚固的地方,也有可能是最薄弱的地方”。皮定均思考,主力西进可以瞒住敌人一时,但无法长久隐瞒,敌人一旦得知主力西进,东部兵力会拥向西部,东部就会转变成为敌人守备的薄弱环节。
  就这样,一旅突围的方案确定了,皮定均和徐子荣商量后决定向东突围。但是如何突围呢?一直没怎么发言的徐子荣说话了:“来个回马枪:完成掩护任务后,我们全线出击,然后一收,在哪儿藏起来,等敌人出击,他追过去,我们再往东插。问题是一个旅,防守20多公里宽的正面,怎么收?向前一个佯攻,这好办,可紧跟着收下来,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藏兵,谈何容易?”徐子荣的话提醒了皮定均。他立即想到了一个可以藏身的地方:刘家冲。
  刘家冲是个小山村,只住有六户人家,小丘陵地带,树木茂密,位于敌军主力的结合部,在敌军运动的两条公路之间。这里没有大山,在敌人看来是不可能隐藏大部队的。别说敌人没想到,就是一旅的官兵也没有想到旅长会下这步险棋。皮定均正是利用敌人的这种麻痹心理,做出了这个大胆的决定。
狂风暴雨夜幕下的转移
  6月26日一整天,一旅顽强阻击敌人,炮声隆隆,杀声震天。皮定均采取了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每个支撑点都是一个山包,每个山包都自成一体,但相互之间又火力交叉,阻击着敌人的推进。皮定均在指挥所里注视着敌人的行动。望远镜里,敌人进攻的队形像潮水一样,一浪退下去,一浪又涌上来,但一次又一次被一旅击退。
  “敌人盯得这么紧,怎么才能把部队收回来呢?”皮定均在思索着。到了中午,突然出现了转机。原来忽紧忽慢的阵雨骤然变成了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一片混沌,几米之外不见人影。
  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出击!把敌人赶得远一点,撤下来,前面留一个营。”皮定均果断地下了命令。随后,他又对作战科科长许德厚说:“你马上去一团,让他们完成掩护任务后,立即去刘家冲。记住,要在2点钟赶到。”
  这是他第一次透露隐蔽点。不久,隐隐响起了冲锋号声、机枪声、步枪声。枪声减弱后,只有风雨在狂虐地呼啸。一个旅防守20多公里,只用了半个钟头,就收起来了。皮旅的几千人马悄然无声地撤下阵地,与风雨融成一体。
  6月26日晚,皮旅冒着狂风暴雨出发了。除了几个旅、团领导,没有人知道将要去何方。被踩得稀烂的路面转眼间就被暴雨砸平,没有留下半点痕迹。将近黎明时,皮定均收住了脚。一夜强行军40多公里,终于到了刘家冲。
  一轮朝阳,照着近在咫尺的东、南两条公路。国民党军十几万人,几百门大炮,上千辆汽车,向西紧追,藏在树林里的6000多名指战员都能感觉到地面在颤动。
  倘若敌人的行军队伍有侧方搜索队,倘若敌人对沿途经过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林射击试探,倘若有几个战士溜出队伍去抓鸡,倘若有奸细去告密,情况又会怎样?那样一旅将插翅难飞,陷入四面受敌,被彻底围歼的境地。皮定均的胆量是超人的,他的这一招实在是太出人意料了。
  当然,皮定均采取了周详的措施,四周布置了严密警戒,骡马全部扎紧嘴巴拴在百姓家里,部队隐蔽在树林里,不准生火不准吸烟,甚至连咳嗽都必须用手捂住。
  6月27日晨,雨过天晴,刘家冲两边公路上十几万敌军还在频繁运兵。皮定均在思考着下一步行动方案。连着几天行军,只要一停下来,他总是叫电台台长顾玉平架起无线电台呼叫,但还是没有消息。无奈之下,皮定均叫电台直接联系延安总部。开始也是没有回音,后来电波传来了党中央的指示,只有两个字,重复地出现了好几遍:“快走!快走!快走!快走!”
创造世界战争史奇迹
  离开刘家冲,皮定均率领一旅东进突围,险象环生。他们在国民党军壁垒森严的合围中声东击西,出奇制胜,化险为夷,又历经三次突围转向,打了三场恶仗,闯过三道险关,最终与前来接应的淮南军区嘉山支队会师。
  当年《新华日报》刊载此胜利突围消息时,以《谨向皮定均将军所部致敬》为题发表社论:“我中原军区皮定均将军所部,突破蒋军重围,历尽千辛万苦,于七月二十日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某地。证明了共产党军队是消灭不了的,人民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中原突围绝路逢生的皮旅成建制抵达苏皖解放区。他们是中原军区突围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部队,创造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的奇迹。事隔21年后,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来自各地的党政军主要负责人时,看到了皮定均,笑着说:“你过去带领的那个皮旅打仗真行啊!在中原突围时虽然只是一个旅,中央是把它当作一个方面军使用哩!”
  突出重围的皮旅被改编成华中野战军第十三旅,后来又扩充为独立师,转战华中、华北,参加了苏中、莱芜、孟良崮、临汾、太原等战役,在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      据《党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