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喝热水的历史

近报 新闻    时间:2018年03月09日    来源:近报



  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人自古便有喝热水的传统。此话只说对了一半。基于卫生原因,上层中国,确实有着悠久的喝热水的传统,但基于经济原因,底层中国,还有着同样悠久的喝凉水的传统。
  古时底层人喝不上热水
  唐武宗时期,日本僧人圆仁来华,见到山东一带普通百姓“不曾煮羹吃,长年惟吃冷菜”,来了极贵重的客人,“便与空饼、冷菜”,作为招待的佳肴。这些底层人,因燃料缺乏,热菜热饭都没得吃,自然更喝不上热水。
  宋元时期,出现了独立运营的茶肆、茶楼、茶坊,喝茶的风气深入底层社会。但普通人还是承担不起烧开水煮茶的燃料成本,所以,茶贩们提着茶壶沿门挨家挨户叫卖“点茶”(用沸水泡茶),就成了一门很兴盛的生意,名叫“提茶瓶”。因为煮开水比做饭更费燃料,宋元时期的普通人家,日常生活中,除了做饭外不生火,不准备热水。
  到了清代,“戒饮凉水以防坏腹”的中土风俗,仍只存在于上层社会,多数底层民众继续喝凉水。当然,如果水太脏,也会做一些简单处理。
民国“喝热水”获科学支持
  进入民国,西方细菌学说传入,“喝热水”获得科学支持,知识界呼吁民众喝热水的声音变大。政府也意识到自身在公共卫生方面负有责任,开始断断续续向民间推广喝热水。但是否能够收效,仍取决于经济实力。
  在经济发达的上海、芜湖等东南沿海城市,“熟水店”的出现,同时解决了底层民众喝热水和节省燃料的双重需求。1930年代上海市政府社会局的一份关于上海工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因价格便宜,除饮用水外,工人们连煮饭用水,也直接购买“熟水店”的开水,以节省自家的燃料费。
  在更广阔的农村,也可能有类似“熟水店”一类卖开水的铺子存在,但迫于经济压力,普通民众仍选择继续喝生水。
90年代中期热水饮用方便
  1949年之后,官方全面加强了“喝热水”“喝开水”的宣传和推广。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一再号召“要反复教育群众喝开水和消毒过的水,不喝生水”;各种官方编纂的《农村卫生院课本》也一致要求“卫生员应当积极宣传喝开水的好处,带动群众养成喝开水的好习惯。”
  这种推广在城市比较顺利。城市居民的开水供应大多由其所在厂矿、机关负责,凭票购买。这种供应一直持续到80、90年代。比如,济南卷烟厂从50年代在厂区及宿舍区设置茶水炉,免费供应开水,宿舍区由职工家属或退休工人看管,家委会开支工资。后来实行发水牌,凭水牌供水。1982年,由职工购买水票,1分钱2瓶。90年代初,因茶水炉污染环境而相继取消。
  在农村,类似的开水供应,只在“公共食堂”时期(1958-1960)短暂出现。比如,据官方说法,贵州赫章妈姑人民公社的民众“长期以来都是喝生水”,公共食堂成立后,“炊事员把开水送到工地,大家都养成了喝开水的好习惯。……疟疾大大减少,拉肚子的现象已基本消失了”。多数中国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喝上热水,已是90年代中期。1957年,全国保温瓶年产量只有0.3亿个,1983年达到1.38亿个,1997年为2.66亿个。
据《老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