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届戛纳电影节,瑞典奇幻电影《边

近报 新闻    时间:2018年05月25日    来源:近报


  第71届戛纳电影节,瑞典奇幻电影《边境》获得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影片,而此前在影评人口碑中领跑的毕赣新片《地球最后的夜晚》未能获奖。近日,毕赣接受媒体的采访,或许连续多日工作的原因,在媒体面前的毕赣略显疲惫,大部分作答很简短,但他还是谈到了包括对影片和他本人的评价,以及目前大家最关注的长镜头拍摄的问题。

  谈长镜头>>
影史跟我也没有关系

  看过片之后被讨论最多的就是片中1小时的3D长镜头。毕赣首先反驳了某媒体问题中的“一个影史上几乎可以说从来没有过的长镜头”一说,他很直接的表示:“影史当中有很多这样的东西,影史跟我也没有关系。”但无论如何,长镜头都是《地球最后的夜晚》无法被忽略的亮点。有影评人称:“毕赣正在成为中国的塔尔科夫斯基。他发明了自己的时间语言、空间和记忆。”还有评价说:“近一个小时的3D长镜头令人惊叹,他从贵州山里走出,走进了世界。”
  据悉,影片中的3D长镜头发生在一个层次错落、结构复杂的空间内,黄觉扮演的罗纮武先是进入了一个山中的岩洞,坐着索道下滑来到了一个台球厅,台球厅向下是广场,再绕到山下遇到举着火把的张艾嘉。毕赣希望借助空间的层层向下表现罗纮武跌入层层梦境,在这过程中几位演员需要快速的从台球厅跑下广场,毕赣说:“那条路其实很危险,电影里,观众看到的再次出现在画中的他们是很累的,因为他们其实刚奔跑下来。我们进行了多次排练才达到精准。”
谈电影制作>>
对票房预期并不自信

  毕赣拍上一部作品《路边野餐》时拍摄成本是20万,全是毕赣的亲戚朋友凑出来的,而《地球最后的夜晚》的成本高达7000万,从20万到7000万,毕赣面对资方必然会有压力。事实上拍摄过程中不但投资不断追加,还经常延期。毕赣坦言,最初这部电影开拍时,他对电影工业的认知还有偏差,在做企划时低估了拍摄的成本和时间,以至于后期不断出现延期和追加投资的现象。
  但谈到本片的票房预期,毕赣似乎并不自信,《路边野餐》以不足百万的总投资收获了500万的票房,但面对《地球最后的夜晚》百倍提升的投资,毕赣也只能说:“我觉得就是少给大家亏一点。”事实上投资人们应该也有心理预期,比如黄晓明就表示:“电影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他还和其他投资方以及对毕赣本人说:“不管电影票房如何,你已经赢了。”
  采访中毕赣的一个回答让现场媒体都十分意外,毕赣自认为《地球最后的夜晚》“拍的挺商业了”,理由是:“我觉得首先它有演员了,这算不算商业的元素,还有枪。”确实和《路边野餐》的演员几乎全是素人不同,《地球最后的夜晚》中的男女主角分别是黄觉和汤唯。
回应评论>>
观众看不懂没关系

  毕赣对评论总体来说表现出一种放任的态度。有媒体问:“有评论说您电影的前一半不如后一半精彩,很多人看不懂。”对此,毕赣表示:“那就不懂吧。”有媒体引用外媒评价说:“有不少人认为毕赣的影片是杨索、塔可夫斯基、侯孝贤、王家卫和大卫·林奇的结合体”,对于这类可能过于热情的评价,毕赣表现得十分冷静,他说:“电影的评论坐标总是很窄的,总是需要借助其他导演来不断地表达。但别人说像哪个导演,我觉得都可以,因为确实是受到过他们的启发,学过他们的东西。”毕赣已经多次表示他喜欢塔可夫斯基的风格,在《地球最后的夜晚》有一个水杯移动的镜头,非常明显地致敬了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毕赣的解释是“情不自禁”,“因为很喜欢他,所以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像他一样拍电影。”
  很多人看完影片认为《地球最后的夜晚》可以视为《路边野餐》在资金、技术全面提升后的重做,因为两部影片确实有很多地方是重合的,比如长镜头、叙事的方式、幻觉与梦境。但毕赣否认了这一点,他说:“《地球最后的夜晚》从结构、故事到人物都不太一样。”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