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决策也要防信用不足

近报 新闻    时间:2016年09月16日    来源:近报


  一周舆评
  狄凯
  “支付宝提现不收费!”言犹在耳,支付宝日前宣布,自10月12日起,对个人用户超出免费额度的提现收取0.1%的服务费,其收费标准、理由,几乎与微信一模一样。当然,企业收费是一种自主选择,也符合市场规律,但是,以一种几乎自扇耳光的形式宣布出来,还是让人有些错愕,也有失信的嫌疑。
  有些中介企业为了追求利益,岂止是不讲信用,简直不择手段。9月11日,上海方面宣布,住建部门已对编造、传播谣言人员所在中介企业正式立案调查,并暂停相关企业涉事部门(或门店)、人员的网签资格。造谣固然可耻,但也应看到谣言产生的土壤,即历年来的楼市调控政策主要是由政府内部进行决策。甚至,政策发布的方式也常常很突然,缺乏明确预期。由于缺乏公共意见的收集,缺乏决策的透明度,所以公众一直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模式。这一模式在此次谣言散播的过程中,得到了同样的复制,人们只是被动接受,因为他们已经自动忽略了公众能够参与的可能性。
  公共政策的随意,最近就有一例。9月9日,证监会发布相关意见指出,全国贫困县企业IPO将适用“即报即审、审过即过”的政策,这被网友戏称为“IPO扶贫”。有部分人士因此担心,“IPO扶贫”在加大贫困地区企业融资支持的同时,不仅有可能会扰乱我国资本市场的“三公”原则,更有可能滋长出新型的扶贫式套利。
  企业不讲信用,就可能遭遇消费者用脚投票,进而陷入经营被动;公共决策的“半夜鸡叫”搞突击、或者随意性太大,其实也是一种信用不足的表现,这同样会带来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