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谈首部金砖国家合作电影《时间去哪儿了》:

“命题作品”传递乐观生命力

近报 新闻    时间:2017年10月13日    来源:近报





  记者 张金菊

  由中国导演贾樟柯监制,金砖国家首部合作影片《时间去哪儿了》将于10月19日在全国公映。影片由中国导演贾樟柯、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俄罗斯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印度导演马德哈尔·班达卡以及南非导演贾梅尔·奎比卡共同执导,拍摄了五个国家之间关于时间的故事。作为影片的监制,贾樟柯承受了不小的压力。而这部电影本身也是“命题作品”,近日,贾樟柯接受了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媒体群访,在接受采访中,他表示,影片传达乐观豁达的生命力,希望能获得观众的认可。
五国导演聚焦时间主题
记者:作为金砖国家的首部合作影片,贾导在监制这部影片的时候,是不是也担负着一定的压力?
贾樟柯:这是我第一次和其他四个国家的导演来一起合作拍摄。对我来说就是担负着双重的任务。一方面作为监制,我要协调其他四国的拍摄。还有导演的工作。国外电影工业的模式,还有他们制片的习惯,各国不同的语言,的确给我们造成工作上很大的压力,但这个压力呢,更多的是给予我的团队,因为他们在做协调沟通工作。
记者:其他四个国家的导演是如何选定的?会不会也有“海选”?
贾樟柯:我们就希望能够找到跨类型的导演。当然这些导演自身就是已有的作品,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参考。比如说我们选择的印度导演,他是在印度非常著名的商业电影导演。他曾经两次获得过年度的印度的观众票选奖的最佳影片,我们也非常希望这样面向大众的导演。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的作品包括《中央车站》、《摩托日记》、《在路上》,他是享誉国际大师级的导演。我觉得他本身跟这个《时间去哪儿了》这个主题非常的契合。
记者:不同国家导演有个人的拍摄风格,当遇到一个共同的“命题作品”,作为监制,您是如何跟其他导演沟通规定的拍摄要求?
贾樟柯:寻找共同的主题,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过程。我们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我们产生了很多想法,比如说我们曾经想过一起来拍某个固定的空间,比如我们五国拍各自国家的火车,讲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我们还想拍摄现在的年轻人。当提出来时间去哪儿了,这样的一个主题的时候几乎得到了各国导演的热烈的反应,因为“时间去哪儿了”这样一个疑问是我们当代生活里面几乎每个人会面对的。
90后也会感兴趣
记者:关于时间的描述题材对于现在的90后一样会有共鸣吗?有没有一些这方面的反馈给您?
贾樟柯:《时间去哪儿了》今年在成都进行了放映,也获得了很多国际电影节的邀请,包括即将开幕的韩国的釜山电影节,东京银座影展圣保罗电影节金马影展,接触了一些年轻的观众包括90后。我觉得大家还是对影片跨类型的这样一种模式非常感兴趣,另外我觉得因为年轻人嘛,年轻人对时间本身对生命本身是最好奇的。这可能是很大的一个共鸣感。
记者:影片在拍摄中有特别让您感动的故事吗?
贾樟柯:我想我们的影片可以给大家带来广泛的共鸣,这里面几乎每一个段落都有一个引起共鸣的共鸣点。巴西导演的故事讲述泥石流淹没的村庄人们重建的故事,我自己很被里面的一个观点打动,“只要记忆在,过去就不会消失,只要爱在,未来就会继续”。整体上这五部影片都展现了非常豁达的对时间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态度。
记者:对于今年时光流逝,您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贾樟柯:今年确实是我工作比较忙碌的一年,因为在制作了监制导演《时间去哪儿了》的同时,也在筹备第一届的平遥国际电影展。还有一部新片《江湖儿女》将会在11月正式开机。可以说都是重头戏,都要投入精力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