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怎样考驾照上世纪

近报 新闻    时间:2017年12月15日    来源:近报


  民国时期怎样考驾照

  上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较快,虽然汽车数量和各地路况跟今天远远没法比,但学开车和考驾照在当时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儿。对穷人的孩子来讲,有了驾照就可以找到一份收入较高的好工作;对达官显贵的孩子来讲,他们家中不缺钱,所以他们对学车和拿照的兴趣更为浓厚。在这种“大好形势”下,驾校应运而生。
  1934年,《齐塘月刊》提到了广州西关的“南洋驾校”,这所驾校主要培养公共汽车司机和货车司机,培训期为半年,半年后选送成绩较好的学员参加广州市公安局组织的驾照考试。一旦拿到驾照,这些学员会被广东境内的运输公司和客运公司抢走,月薪在70块毫洋左右(折合50块大洋)。而据中山大学法学院经济调查处1934年对广州工薪阶层的抽样调查,车床工人平均月薪30块毫洋,裁衣女工平均月薪11块毫洋,都没有汽车司机的收入优厚。所以对当时的年轻人来说,去驾校学开车绝对是一项理性选择。
  那时候,江浙地区的驾校多半拥有教会背景,有些教会大学自身就办有驾校或者驾驶培训班。各地基督教青年会也相继开设了一批驾校,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青岛青年会兴办的“圣约翰汽车驾驶学校”。圣约翰驾校在1934年开办,1937年停办,三四年时间培训了630名学员,其中490名顺利考到了驾照。
  1947年,上海房地产大亨厉树雄的前妻傅文浩女士在上海创办“女子驾驶人学校”。1936年上海市举办过一次“沪杭公路汽车竞赛”,傅文浩报名参加,她驾驶一辆跑车,用两小时五十分跑完全程,第一个抵达终点,当时上海各大媒体竞相报道,成了一大新闻。抗战胜利后,她在上海办起了女子驾校。她的驾校有一特色:既重视驾驶技艺,又重视机械原理,让女学员掌握初步的汽车修理技术,万一路上出了毛病,自己下车打开引擎盖,操起钳子就能搞定。     据《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