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买个“大学”上要花多少钱 

近报 新闻    时间:2017年12月15日    来源:近报


  明朝买个“大学”上要花多少钱
  买卖文凭之事,古今中外并不鲜见。因为敛财快,这甚至成为朝廷弥补国库亏空的一种手段。
  中国古代即有高等学府,商时的中国大学叫“太学”;周时叫“国学”,国学是周王办的,诸侯办的则叫“泮宫”;西晋时称“国子学”,北齐易名“国子寺”;隋则改称“国子监”,一直到清末都是这叫法。国子监是朝廷的中央宫学,入了“国子监”就可以当官无忧了,明代便规定,“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
  明代的“招生新政”,出现在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力主实施的,是当朝的皇帝、史称代宗的朱祁钰。
  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因为朱祁镇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落被俘,当上了“代理皇帝”。但当时边境战事远未结束,军费开支庞大,中央财政入不敷出,搞钱成了朱祁钰的当务之急!臣僚给朱祁钰开出的妙方之一是“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就是给国家多上缴粮食,便能获得进国子监读书的机会。
  这个口子一开,后来的皇帝差不多都学着干过,国库一没钱,边防粮饷一没着落,地方一闹饥荒,就会这样干。行将灭国前一年的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朝廷也卖过招生指标。
  由于是“官倒”,明朝的招生指标交易很透明,“全国统一价”。那么,当时买个大学上,要花多少钱?
  据《明史·食货志二》上的数据,要想获得国子监的入学资格,景泰年间(公元1449-1457年)最高的要800石米,低者300石米。成化年间(公元1464-1487年),则稳定在100石米。
  景泰年间,时山东临清县,伍铭等几个在县学读书的学生提出愿意缴纳800石米,求进国子监读书的机会。山东省主管官员将此情况上报朝廷后,获皇帝特批,于是“米八百石”遂成标准。
  上面这价格是有“学籍”的,如果不在乎学籍,只当旁听生镀镀金,或是插班生、肄业生什么的,可以享受“优惠价”。以明英宗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的标准为例,每个指标需缴纳20匹马。
据《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