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巴清传》几度改档

古装剧进入市场“拐点”?

近报 新闻    时间:2018年02月02日    来源:近报


  每到岁末年初,电视剧的收视大战都要靠一部古装剧来一举定乾坤。今年,这股风却悄然停歇了。原定2018年初播出的《如懿传》和《巴清传》先后宣布延期播出,而向来在收视战中不输阵的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也只是分别播出了怀旧青春剧《我的青春遇见你》和刑侦剧《莫斯科行动》。
  动辄投资两三亿元的古装大剧,如果不能如约在电视台播出,不管是延期还是积压,都无异于迎来了当头棒喝。延续了三年多的古装剧热潮,就这样开始进入拐点期了吗?
播出不易
黄金档有限古装剧太长

  对原定剧集分别长达99集的《如懿传》和76集的《巴清传》来说,如何能够在当下紧张的档期里挤出一张合理的排播表,本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按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颁布的“限古令”规定,卫视黄金时段年度播出古装剧总集数,不得超过当年该卫视黄金时段所有播出剧目总集数的15%。这意味着每家卫视每年最多播出110集古装剧,超出配额的剧集就只能转去周播剧场。根据原定安排,《如懿传》的排播只能跨年用上2017年和2018年两年古装剧额度的方式,才能保证在2018年春节档如约播出。
  一方面是紧张的卫视黄金时段配额,一方面则是越拍越长的古装剧。制片人钱晓鸿透露,从成本控制的角度考虑,“古装剧越拍越长,已经成为业内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相对于其他剧种明显更费钱的古装剧,常常需要通过拉长集数来收回成本,毕竟制片方卖剧依然是按集在卖,“集数越多,价格也越高。这几年的古装剧,没有六七十集,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古装剧。”
题材风险
涉及历史改编易遭质疑

  虽然没有得到官方的正式回应,但这次《巴清传》临时跳票,不得不说要和该剧涉及的历史内容有关。据了解,该剧讲述中国最早的“女性企业家”、秦朝寡妇巴清的传奇故事。对这位史称“巴寡妇清”的主角,电视剧中自然会存在一定的演绎因素,但对喜爱秦朝历史的粉丝来说,这种演绎可能无法接受。1月上旬,就有自称“秦粉”的网友对《巴清传》进行举报,指出,该剧“强行把年纪相差甚大的秦始皇和寡妇巴清进行配对,甚至连万里长城都是在巴清的资助下才修成”,认为其剧情严重脱离史实。
  这种创作与历史之间的“两难”,在做历史类古装剧时一直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有业内人士指出:“古装历史剧现在处于一种夹生的状态,太严肃了可看性不足,太娱乐化又失掉了历史的厚重感。”对此,电视剧的制片方必须拿捏好这个“中间值”,才能让拍出来的作品既符合电视台的需求,又保持内容本身的厚重。
市场转向
靠古装剧赚快钱行不通

  过去两年古装剧盛行用“流量演员+大IP”的模式,只需要靠颇具流量的年轻演员的脸蛋就可以迅速圈钱,但在今年的播出环境下,这种模式已经明显遇冷。观众的审美水准在提升,对电视剧的质量更加注重,而去年大热的网剧《白夜追凶》和《无证之罪》已经成了“拐点之作”,在同等竞争条件下,制作周期较长的古装剧不再吃香。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两部较受关注的古装剧《天下长安》和《庆余年》,都拉来了李雪健、张涵予、陈道明和吴刚这类老戏骨撑场。剧评人李星文认为,这意味着真正精品的剧集需要从故事、表演和拍摄全方位达标,制作的标准正在提升。“过去总说严肃的正剧不时兴了,这其实是不对的。”李星文以知名编剧刘和平正在编写的《北斗南箕之歌》为例,不管是卫视还是网站都趋之若鹜,“真正的精品依然很抢手”。   李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