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预付卡”成“坑钱卡”

近报 新闻    时间:2018年03月09日    来源:近报


  根本的途径还是要对预付费进行规范监管,限制其流向和用途,通过第三方托管等方式制约商家的挪用、侵占行为,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预付费风险,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市场秩序。
  洗车卡、健身卡、美容美发卡、家政卡……近年来,五花八门的预付卡越来越多,一方面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和便利,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不少弊端。3·15维权活动启动后,预付卡消费投诉成一大热点。(3月6日《大河报》)
  乍一看,预付费消费模式有不少看得见的“好处”,因而才会受到许多商家和消费者的热捧。殊不知它更是一把双刃剑,还有着很多看不见的风险和“坑”。
  首先是资金安全无保障。要知道,消费者先行缴纳了预付金,实则并未一次性完全享受到约定的服务、拿到全部的商品,而钱此时却已经全部进入商家账户。后面若是商家经营不善、倒闭关门,或是直接卷款跑路,那消费者的预付金就可能一夜之间打了水漂。而且遇到这些情况后,就像星空琴行事件一样,消费者要成功维权并追回损失并不容易。
  其次是维权追偿有难度。一方面是由于对各种“预付费”性质的区分认定比较复杂,因此受理维权的部门和相应所能采取的处置措施都不确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消费者那些先交的钱,要么是被商家挪用乃至非法侵吞占有,想要他们再“吐出来”哪有那么简单;要么是收钱的商家已经资不抵债、无力偿还,即使走破产清算程序,消费者最终能拿回多少也是个未知数。何况牵扯的消费者众多,损失有大有小,组织维权难度不小,因此是否能团结起来维权到底也要打个问号。可能大多数消费者最后只能选择不了了之、自认倒霉。
  再则不能忽视的是,这种营销模式也常常滋生非法集资,有时还为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提供了温床和伪装。一旦发生纠纷和争端,就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冲击和影响。
  可见,市场有风险、“预付”须谨慎。然而,要防范和消除预付费模式带来的各种风险,不能光靠消费者自己“多加小心”,甚至能够“未卜先知”。因为毕竟打着优惠旗号的预付费的吸引力还是有的,而作为消费者也很难掌握商家的真实经营状况,更不可能预测到它哪天会关门跑路。当然更不能只看运气、“拼人品”。
  总之,只要预付费由商家完全控制支配的形式不改变,消费者很难预知和把控潜在的风险。所以根本的途径还是要对预付费进行规范监管,限制其流向和用途,通过第三方托管等方式制约商家的挪用、侵占行为,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预付费风险,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市场秩序。        徐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