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牙不假”的一段历史

近报 新闻    时间:2018年05月18日    来源:近报


  对于18世纪“全民牙痛”的欧洲人来说,他们的疼痛与甜蜜如影随形——疼痛来自于牙病,甜蜜来自于糖。回到300年前,白糖还是与香料、珠宝一样,属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只有身居食物链顶端的人们才有资格享用。比如说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微笑时露出的龋齿是吃得起糖的阶级地位象征。负担不起这种高级食材的阶层,会把黑色的粉末涂在牙齿上,假装自己牙齿也是常常能和糖类亲密接触,这是当时的一种审美。
  作为美国第一代言人以及无牙美国总统,华盛顿有好几副钟爱的假牙,最早最低端的有以驴牙和马牙做成的假牙,尺寸过大、气味难闻;高级定制假牙则以河马牙、海豹牙以及象牙制成,衬以金质牙托及专属刻印。但最合适的应该还是华盛顿那副用真人牙齿做成的假牙,其中九颗牙齿来自他自己所买的奴隶。
  1781年的时候,伦敦一家牙医诊所对一颗人工牙(其他材质)的开价是“半个基尼”(约20至30先令),一颗真人牙齿是前者4倍的价格;而一套上颚的真人假牙能卖到31英镑10先令的天价。
  在假牙制造术还未开化的年代里,真人牙齿的替代甚至形成了产业大行其道。在市场暴利的引诱下,猎牙者这个卑鄙的职业诞生了:他们盘旋于刑场或是医院,撬开尚有余温的嘴,或是掘墓偷尸。他们紧随在行军部队之后,在每一场战役结束后的第一时间,带着桶和钳子冲上去。
  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一败涂地,战争致使5万多人伤亡。在夜色的笼罩下,猎牙者蜂拥而至,拔下数不清的牙齿。英语中专有牙医发明的一词“滑铁卢牙”,就是用来描述这一时期丰富、年轻、健康的假牙来源。接下来的好几十年里,人们都趋之若鹜地用那些死在战场的士兵的牙替换自己本身的烂牙。直到1837年一个叫克劳狄·艾什的牙医再也忍受不了这种奇怪的浪潮,更忍受不了自己总是要处理死人牙齿的职业生涯,他在原有陶瓷牙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使它不那么假白、易脆以及嘎嘎作响,并且引入商业化的生产与运作。
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