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价格战:坐船不要钱还送毛巾

近报 新闻    时间:2017年10月13日    来源:近报


  晚清民国时期,紧靠长江,坐拥洞庭,又有湘、资、沅、澧四大水系的湖南,人们要出城,或是旅行,或是探亲,或是去别地做生意、求学,火轮船着实成了可选的交通工具。在此需求下,长沙航运业一度发达。
  自1904年长沙开埠以来,西方先进的火轮船驶进长沙。长沙城的西门外,自永洲码头至鱼码头沿河地段准予租用。大金码头被日本控制的戴生昌轮船公司独占。此后,戴生昌几乎垄断了长沙—汉口、长沙—常德、长沙—津市、长沙—衡阳等航运线。但随后民营资本崛起,彭六安、胡德初是这一群体的佼佼者。
  为击垮湖南本土公司,戴生昌展开价格战。当时,常德至长沙段客票价为2元,戴生昌率先将票价减为8角。本土公司只好照样减价。但没等本土公司减价的牌子挂稳,戴生昌再把票价降至4角。越往后,旅客不仅坐船不要钱,还能吃三个包子,得一盒精致火柴和一条毛巾,恶性竞争登峰造极。几个月后,本土公司无以支撑宣告破产。面对蛮横的外籍航船,1925年12月17日,长沙民众愤而火烧戴生昌趸船。由于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很长一段时间,戴生昌轮船公司未能开航。
  上世纪30年代,越来越多的国人看重了航运这块蛋糕。1931年春天,42岁的胡德初从戴生昌辞职,在友人资助下,自建“德孚”客轮一艘。当时已有的“新鸿运”轮素以速度快著称,船身三层均可载客,是其强大竞争对手。竞争之初,双方都保持票价不降,不久都增加票棚佣金以鼓励多拉客。继之,也发展到竞相降低票价。两个多月后,双方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最终调解议定:“德孚”轮退出长潭线,“新鸿运”每月补贴它120元。此时,胡德初也无心恋战,转而筹备民众轮船公司,航运热持续蔓延。
  1935年,湖南共有轮船192艘,而长沙港籍轮船117艘,占到了61%,航运业竞争激烈。那个年代,航运事故并不多见,直到抗战爆发,湖南人为免船只落入敌手往往自凿船体,后因日军轰炸,抗战期间船员工人伤亡达2000多人。   据《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