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导火索”近报 新闻 时间:2018年01月05日 来源:近报
七成成年人受威胁
40岁以上需每天监测 “高血压是诱发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的上游疾病,高血压会引发心、脑、肾的疾病及其并发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心内科教授季晓平表示,血压自115/75mmHg开始,每增加20/10mmHg,心血管病死亡率就增加1倍。 根据2016年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组发布的我国高血压流行现状的研究报告,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2.5%,也就是每十名居民就有三名患高血压(≥140/90mmHg)。此外,还有39.5%的居民为高血压前期(120/80-139/89mmHg)。二者相加,意味着我国高血压患者及高血压前期的人群一共有72%,这样看来我国七成以上的成年人都在高血压的威胁之下。 “前高血压的群众知晓率不到50%,确诊率仅30%左右,控制率仅4.2%。”季晓平说,40岁后高血压进入高发阶段,建议进行早晚血压的监测,以便及时进行调整,高血压的界定是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 mmHg,正常的高限为收缩压130-139mmHg,舒张压85-89mmHg。 七成高血压 导致心力衰竭 高血压长期控制不好则会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称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季晓平介绍,高血压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主要是左心室肥厚和扩大,最终可导致心力衰竭,约70%的心力衰竭是由高血压所致。早期高血压性心脏病表现并不明显,到了进展期,由于高血压使动脉血管压力过高,阻碍心脏泵出血液,心脏长期高负荷工作就出现了心肌肥厚和僵硬度增加,最终导致进入心脏的肺静脉血受阻,形成肺淤血。心肌肥大时需氧量增加,血液供应相对不足,常导致心衰发作。 “动脉粥样硬化是目前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原因。”季晓平说,血压升高后,动脉壁会因血液的压力而“受伤”,血液中的胆固醇会沉积在受伤部位产生溃疡粥样硬化,使血管变窄,失去弹性。而动脉粥样硬化在人类胚胎期的时候就会出现,受生存环境、饮食习惯等影响,在出现明显病症前是没有明显感知的,所以需要主动定期监测进行预防。 此外,季晓平表示,长期高血压将导致病变主动脉慢性膨胀或发生破裂,形成各种类型的主动脉病变,如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和肾动脉引起其所供应的器官血供障碍,而当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和肥胖等,会翻倍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中青年心血管患者 死亡风险更高 根据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组的数据表明,中青年人群若高血压不控制,心血管死亡风险最高。在35-59岁的人群中,高血压未控制者,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增加3倍,60-69岁和70-79岁人群分别增加1倍和89%。 在性别方面,35-39岁年龄段的男性高血压患病率是17.9%,女性则为8.8%,男性是女性的2倍。而在70-74岁年龄段,女性的高血压患病率超过男性(60.2%比56.2%)。 怎么才能降压控压?季晓平强调,对肥胖者来说体重下降5%至10%,就可对控制血压产生益处,而对重口味者来说,将盐改为低钠盐,将食盐量减少为原来的一半,就可对降低血压产生作用,减重降盐是最简单的降压控压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