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之生意最可观

——品读张锡杰《寻访桃花源》系列

近报 新闻    时间:2018年03月30日    来源:近报


  文/林间

  桃花一开,春天就来了。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曾引来多少人的向往和追寻: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然而,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倘若他的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笔下就永远不会有“桃花源”,尽管他可以活在桃花中,尽管他可以在春天里画着桃花,尽管他可以在桃花里画着春天。
  林语堂在《中国人》中写道:“中国人心灵深处隐藏着的东西,只有通过他们在艺术中的反照才能被认识。平静与和谐是中国艺术的特征,它们源于中国艺术家的心灵。艺术家在飘飘欲仙的高度用平静而广博的精神俯瞰世界,他会把这种精神融会贯通到他的作品去……中国的艺术家是这样一个人:他与自然和睦相处,不受社会枷锁束缚和金钱的诱惑,他的精神深沉地沉浸在山水和其他自然物象之中。尤为要者,他必须胸襟坦荡,绝无丝毫邪念。”
  我感觉这段话是对张锡杰最贴切的评价,在浮躁和金钱欲横行的今天,张锡杰潜心绘画艺术,心胸坦荡,遍游山川,凝神观照,从而实现了从游历到栖息的心灵转变,因此,他的心里才有了这样的一个艺术的春天;于是,他笔下的桃花源也很自然而然地脱颖而出。
  多年来,张锡杰从不停留在对自然的表面的模仿上——观万物的生意,而不是观人间的万象。以自由而纯粹的生活态度和一切万象相合,让心与宇宙相合,以艺术之心,创造出新的感觉与新的体验。使人生、自然、宇宙、艺术、心境、生命,同现共同的纯净色相——到诗意之思的转化过程,从而使人找到美的价值所在,这种迥然超尘于宁雅脱俗的精神——以桃花之性度桃源之心:在张锡杰的笔下,尘世的思虑与其说是被抛弃,倒不如说是得到了升华。这种对自然的礼赞,这种隐士一样的孤迥精神,是它与自然精神的完美契合——直指人心。因此,欣赏他的画,你会感觉到“体道而居”的含义,因为它不仅仅是物象上的,而是充满了欢乐的、无拘无束的游览与快慰,这是一种由外在世界向内心世界的转化。
  由此,庄子称它为“与天和者,谓之天乐”!程颐曰:“天人本无二”;程景曰:“道与性一也”;朱熹曰:“心包万里,万里居于一心”;陆象山曰:“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正是这种文化基质奠定了中国艺术的自然观之天人合一的精神。
  由此亦可见,张锡杰用一种最纯粹的自然意识,构成了心中的桃花源的美妙意境,并巧妙地表现出最为深沉的自然意识与宇宙意识。所以不难看出,他的审美态度与人生态度,既悠然自足,又怡然意远。故他笔下的那些桃花,能居于此世,超于此世,从造化而归于自然,让人们在他充满诗意的画面中自然而然地敞开心霏,妙赏自然,悠然成仙。
  “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面对如此绚烂的桃花,面对如此仙境的桃花源,对坐能饮一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