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回家过年有“高速路”

近报 新闻    时间:2017年01月20日    来源:近报



  据考证,现代春节的雏形出现在周代,“春运”也就应运而生了,但受“父母在不远游”等礼俗的限制,古时候流动人口不多,“春运”的主体是公务人士和商人。由于路途遥远、交通条件所限,许多人无法回家过年。即便到了交通相对发达的隋唐时期,“回家难”现象也相当普遍。
  隋代诗人薛道衡的《人日思归》有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在诗中流露出无限的惆怅和思乡之情。为解决回家过年的难题,古代官府尽量不在过年时安排公务人员外出。而外出谋生者、经商人士,则会早早起程上路,避免延误了回家的时间。
秦代交通四通八达
  “回家难”的背后实是“行路难”,因此,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忘修路。在殷商时代便十分重视道路交通的建设,在安阳殷墟考古中就发现了大量车马坑。到了秦代,中国的陆路交通水平突飞猛进,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全国性公路网,这给“春运”提供了便捷。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於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驰道是秦国的国道,从记载来看,驰道并不输于现代高速公路。折算一下,驰道宽达69米。不只路宽,路旁边还栽植松树,注意绿化降噪,这在当时算是世界第一。
古代“大巴”:畜力车
  在古代,赶路主要是人力和畜力。最早的人力车是辇,辇就是轿子的前身,之后又有痴车、独轮车、鸡公车。而长途运输主要靠畜力车,它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巴”,如果能坐轏车回家就很显摆了,多数人只能靠两条腿或牲畜代步。
唐代“春运”全国统一价
  为保证节日运输,古代有官办、商办、民营三类交通体系,但不论哪一种都是要收费的。节假日时,客运和物流费用会比平时贵一些,但相对稳定。到了唐代,商业运输便有一个全国统一价,并设有最高和最低限价,连里程速度都有详细的规定。
  据《唐六典》所记,在速度和里程方面的标准是这样的:陆路运输,马行每天是70里;步行和驴行是50里;车行是30里。若走水路,货船逆(黄)河,要上行30里;逆(长)江上行40里;其他河逆水上行45里。
   特殊情况可上报水政部门,酌情减少。据《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