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体验课:正视死亡才能敬畏生命

近报 新闻    时间:2017年11月03日    来源:近报


  正方:要看到正面意义
  王小明:死亡体验作为生命教育的一种更为直接的手段,表面看来是谈死的问题,实际上是通过死亡体验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教育方式,比之正面的说教效果可能会更好。再加上这种严肃的氛围和庄重的仪式感给学生带来的强烈体验和冲击,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有关生死问题,这对中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未来人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樊耀文:人生最让人恐惧的莫过于死亡。而集体“葬礼”让学生体验着“死亡”的滋味,特别是“死亡”之后的重生,让学生们感觉生命的可贵,从而会更加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正因为对生命的敬畏,出门时就会遵守交通规则,避免悲剧的发生;正因为敬畏生命,才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正因为敬畏生命才会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不让人生虚度。从这一点上来说,体验“死亡”是很好的尊重生命的教育。
  张全林:《道德经》论及,死而不亡者寿。人死了,但是人的名声、精神、人格没有在人世间消亡,这才是真正的长寿。死亡教育在缓解恐惧、焦虑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生命质量和价值的认知。“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让孩子明白哪些是身外之物,哪些属于自己的“私产”,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三观”,树立大爱之心。
反方:直面死亡太残酷
  刘运喜:让初一学生体验死亡,这是一种近乎残酷的、不人道的游戏,并不是什么死亡教育。因为,死亡是无法体验的,任何人都不可能体验真正的死亡。这样的课程毫无意义。
  龙继辉:体验“死亡”,体验不出真谛,“死亡”的恐怖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恍然大悟,解开“谜底”。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谁都不愿去“彩排”。静静地躺在地板上“装死”,不是体验“死亡”,而是体验“睡着”,毫无意义可言。未成年的学生,可塑性极强。体验“死亡”,可能会让其看淡生死,看破红尘,增加自杀可能。与其体验“死亡”,不如体验地震这类防灾演习更能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