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冬天穿的“裘”是什么? 

近报 新闻    时间:2018年02月02日    来源:近报


  古代冬天穿的“裘”是什么?

  韩非子·五蠹》中有这样的说法:“冬日麂裘,夏日葛衣。”《中国古代服饰辞典》释“麂裘”称,用幼鹿皮制成的白色皮装,鹿裘在当年并不是什么高档皮衣,与用葛草纤维织布制作的“葛衣”一样,都是老百姓穿的普通衣服,这种皮衣又称“卉裘”。
  在早期,由于老百姓穿的裘衣更多是用鹿的毛皮制作的,所以还叫“鹿皮裘”。这是一种简陋的裘服,是隐士或丧服用衣。《礼记·檀弓上》称:“鹿裘衡、长、祛。”唐孔颖达疏:“鹿裘者,亦小祥后也,为冬时吉凶衣,里皆有裘。”
  此外,羊皮也常被古人用来制作皮衣,称为“羊裘”。羊裘又称“羊皮裘”,是裘衣中较粗劣的一种,据《后汉书·逸民列传·严光》,汉光武帝刘秀有个同学叫严光,在刘秀当了皇帝后有意隐姓埋名回避,光武帝派人查找,有人在山东境内发现了他正披着羊裘在湖上冬钓。而用狗皮制作的御冬皮衣称为“狗裘”,古人眼中的羊裘与狗裘差不多。西汉刘向《说苑·善说》称:“衣狗裘者当犬吠,衣羊裘者当羊鸣。”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同样是羊皮制作的皮衣,如果是用小羊羔皮制作的“羔裘”就是高级冬装了。所以,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裘”条称:“羊皮裘,母贱子贵。”
  汉朝以后,制作裘衣特别是高级裘衣的原料,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从匈奴、乌孙、罽宾、月氏、印度、安息、罗马等地输入的。其中,西域的康国、奄蔡、严国等更以出产优质皮货出名。《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严国在奄蔡北,属康居,出鼠皮以输之。”英国彼德·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书中引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称:“每年从草原出口的兽皮至少有50万张。不断扩张的伊斯兰帝国开辟了新的贸易路线,向北通往干草原及森林地带的‘毛皮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通过丝绸之路输入的毛皮货外,还有不少加工后的成衣进贡。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称:汉武帝天汉三年四月,“西国王使至,献此胶四两,吉光毛裘,武帝受以付外库,不知胶裘二物之妙用也。”吉光毛裘又叫“吉光裘”,用吉光毛制作。吉光是传说中的神马,其毛黄色,用以制裘,入水不湿,入火不燃,为西域特有,后来“吉光裘”成为极其珍贵裘服的代称。
据《北京晚报》
  古人火塘火炕过凛冬
  对生活在温带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尤其是距今约28万年的辽宁营口金牛山人来说,要度过一年当中最难挨的一段时光,唯有靠火。考古学家曾在金牛山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大量用火遗迹和遗物,仅灰烬堆就发现了11个,其平面、剖面都比较规整,灰烬堆周围,遍布烧骨和被火烧过的石块。专家推测,金牛山人经长期摸索,已学会在火堆旁垒起圆形的石头圈,以便更好维持火势,保存火种。白天,他们出外打猎,采集植物和果实,晚上回到洞穴后,扒开封火的火堆,金牛山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烤好的美食,度过漫漫冬夜。
  新石器时代,随着人们由狩猎—采集向农耕生活方式的转变,因烧烤、取暖生起的火堆被搬到了室内,早已掌握人工取火的仰韶文化居民们,在其定居的房屋中心部位,往往会挖出一个小坑,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用来生火取暖、做饭,这就是火塘的由来。一直到现在,火塘仍是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家庭的核心场所,在普米族、纳西族、白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人眼中,火塘不仅用来烹饪、取暖,也是最神圣所在,是家族昌盛的象征。
  有人发现地面被火烤热后不但不会潮湿,还会长时间保持适宜的热度,于是有意识地将地面烤热,坐卧其上,这种“烧地卧土”的取暖方式便是最早的火炕原型。春秋时期宋国一个叫做柳的宦官就是通过上述方式赢得了宋元公的宠爱。柳曾服侍宋平公多年,宋平公去世后,失去靠山的柳想尽办法讨好元公。依规定,在寒冬十二月守丧,宋元公不得“衣狐裘,坐熊席”,但元公的席位总是暖和的,原来是柳预先用炭火将席位烤暖,待元公将至再将炭火去掉。屁股暖暖的元公一高兴,柳再次成为宠臣。不过,这种情况只适用于小范围取暖,为了解决寒热不均、乌烟瘴气的情况,秦代建筑师们还曾为秦王设计了大型取暖设施壁炉。
  可见,古人避寒取暖,无不围绕“火”展开,大至火塘、火炕、壁炉、熏笼等供暖设备,学会生火也让古人有了应对凛冬的方法。
据《天津日报》
  八王之乱的根源

  晋室最大的乱戏是“八王之乱”,正是因为这个乱,晋的国本便动摇了,从此开始走下坡路。
  “八王之乱”其原因在于“王”太多。正史记载,司马懿兄弟等8人封王,儿子辈5人封王,司马昭儿辈6人封王,仅司马孚一支,竟有25人封王,武帝儿子13位封王。这些产生分封制的宗族封王,随历史的进程,早已忘却了当初枝繁叶茂,拱卫皇权的初衷,反而成为动乱之源。《晋书》论评:“有晋之分封子弟,实树乱阶。”确为至理之言。
  且看“八王之乱”的八个王:汝南王司马亮、赵王司马伦是司马懿的儿子,河间王司马颙是司马懿弟弟司马孚的儿子,这三位是他的叔父;楚王司马玮、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是武帝司马炎的儿子,这三位是他的弟弟;齐王司马冏是司马昭的儿子,东海王司马越是司马懿弟弟司马馗的孙子,这两位是他的叔叔,尤其是齐王司马冏的父亲司马攸,当初比他父亲司马炎更有资格继承皇位。
  与诸葛亮斗智的司马懿无论怎么老谋深算,恐怕也没想到子孙众多给后代带来这么多麻烦,而且还颠覆了江山。晋号称以孝治天下,意图以“孝”的理念维系家族的团结,但是在权力争夺中,孝道的大旗最后却成了一张遮羞布。   据《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