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军:生活是唯一的创作源泉

近报 新闻    时间:2018年04月13日    来源:近报


  文/张欣

  气度非凡的毛主席、周总理,坚毅勇敢的战士、民兵,这些人物目光如炬,线条硬朗,无不焕发刚毅镇定的光彩。他们都出自著名人物画家刘书军之手。
  红色时代的独特氛围,让小镇孩子刘书军误打误撞走上了人物画的道路。从翻了太多遍各种题材的小人书,到临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照片、画像,刘书军在心里不断揣摩人物的画法,有模有样地开始练习。有书画功底的大队文书发现了刘书军的天分,给他提供了施展自己的舞台,还提供经费给他买颜料。学校、大队都很爱惜这个画画的苗子,每逢庆祝活动都让他画伟人头像。看着自己笔下的毛主席大幅画像被郑重地高抬着走上街头,接受邻里乡亲、老师同学的敬仰,刘书军感到极大的满足和喜悦,他知道自己已经和画画密不可分,也许这缘分将持续一辈子。
  入伍后,部队氛围给了刘书军更充分的锻炼。近30年军旅生涯,刘书军的绘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业余爱好转化为过硬的专业技能,他还成为了军区的美术骨干。通过与同样爱好美术的战友切磋,刘书军学到了战友的长处。通过进修,刘书军补齐了绘画技巧的短板——在浙江美术学院,他重点解决了人物造型的问题;在山东艺术学院,他学到了色彩与造型的结合技巧;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他对军旅题材有了更强的把握。
  部队的培养和个人努力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以后,刘书军对军旅特别是对人物题材的热爱一发不可收,创作了许多佳作。1973年,首次参加部队创作班,刘书军创作了《打靶归来》、《当年这里歼日寇》和《老民兵新课题》,这些作品展现了民兵的火热情怀,获得广泛好评。这一年,他的创作喜获丰收,有两幅作品参加了军区展览,一幅进入全国展览并作为优秀作品参加了国际交流,走向了世界。后来,刘书军的画成了《解放军报》刊登的“常客”,可敬可爱的战士、民兵,在他的笔下有了灵魂,有了血肉,而报刊、媒体的宣传让这种朝气蓬勃的精神感染激励了更多的战友。
  刘书军说,身为军旅画家时,展现部队风貌并鼓舞将士士气是职责所使、担当所在,而生活是唯一的创作源泉。他经常到边防登海岛,与战士、民兵同吃同住,观察他们,体验他们的生活。他们舍小家为国家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刘书军,激发了他用画笔描绘、歌颂军民联防的热情。刘书军发自内心地认识到,想要出好作品就必须深入生活、贴近生活,到基层中去,到群众中去。后来到了地方工作,他也牢牢遵循这一原则,为了创作经常采风写生,体验生活,走进乡村,走进军营,穿越戈壁,下过矿井,天南海北,留下了他的足迹。
  随着画龄增长,刘书军对绘画的体悟也更加深刻,也愈发感到时间不够用,他说:“创作现实的写实作品很有难度,因为要紧跟时代步伐。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要多学习才行,保持对时代的观察和敏锐度,这也是画当代人物比画古人更难的原因。”他也将这种思考纳入实践,时刻观察时代的新景象、新事物、新人物,不断地吸收、构思、创作,使作品能与时代同步。
  在美术天地耕耘了几十年,刘书军总结出了一套个人心得,同时,对于国画业余爱好者和初学者,他也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刘书军认为,不管是画山水,画花鸟还是画人物,都要一手抓传统,一手抓生活,找个好的范本,多揣摩临习。有条件有机会也要争取走进生活,多画点写生。
  身为《近报》读者,刘书军对《近报》寄予了真挚的期望。他认为山东的画家人数多、水平高,他希望这个平台以后更好地宣传山东画家,肩负起本地媒体的社会文化担当。同时,也祝福《近报》越办越好,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