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的张震 20年前,张震风

近报 新闻    时间:2017年11月10日    来源:近报


  讲故事的张震
  20年前,张震风靡的程度大概可以类比当下的网游“王者荣耀”。一个曾在沈阳读大学的女孩告诉我,当年没听过《张震讲故事》,简直就是一种缺失。“不敢听,还想听”,恐怖程度不亚于从电视里爬出来的贞子。
  1996年,辽宁电台成立娱乐台,鼓励主持人做制作人创办节目。张震那年23岁,还是大四学生,做了一档《张震讲故事》。
  什么都讲,爱情故事,励志故事,还有恐怖故事。
  那时,手机和电脑还是稀缺品,广播在校园中很流行。娱乐台有两种收听形式,一种是广播,一种是拨打电信电话99099付费收听,一分钟一块钱。每个故事多少人在听,听了多少分钟,非常直观。
  学生偷偷打电话听,月电话费从几十元暴涨到几百块;有的学生上课偷听被吓到,突然喊着:“老师!我看到我爷爷了!我看到我爷爷了!”很多家长为此打电话到电台投诉,还有人投诉到沈阳精神文明办公室,说张震的故事“污染精神文明”。
  粉丝来信一麻袋一麻袋地运到张震的桌上。后来,爱情故事励志故事都成了过眼云烟,张震专心讲恐怖故事。
天生的脱口秀主持人
  同事石代红评价张震,“广播奇才,天生的脱口秀主持人。”有时直播没有备稿,张震就拎着本《读者》,也能讲的绘声绘色。
  张震说,他打小喜欢听广播剧、评书。听完一段评书,就一个人扮演不同角色,比划念叨演一段。
  他表达能力强,普通话也标准,中学一直在学校广播站播音。1993年张震考上了沈阳师范大学,念中文系。进大学不到三天,一个同学就打电话告诉他,辽宁省文艺台招业余主持人。他去应聘,就上了。
  那时的张震特别不修边幅,夏天常常穿个短裤T恤,趿拉着拖鞋就来电台。他经常成宿成宿录音,铺个军大衣就睡在办公室。
  第二天一大早上班,常听到张震在办公室里大喊,“哎呀,昨天录这个把我自己都吓坏了”。
  跟如今写作一样,张震喜欢夜间工作,他说那样才有感觉。
  二十多年过去了,媒介传播经历了巨变。《张震讲故事》从磁带变成CD,从CD变成手机增值服务,直到网络下载。
  “死亡事件”被证实是谣传。他还在创作,只是作品从有声作品转向书籍出版、电影网剧制作。从2008年开始,他的长篇小说《失控》、《失踪》,故事集《牙印》和《头发》陆续出版。
  2015年前后,以“张震讲故事”为素材制作的电影《张震讲故事之鬼迷心窍》、《张震讲故事之出租屋》和网剧《张震讲故事》也陆续上映。最近,他还正在修改一部写完的长篇小说,同时写了几个电影剧本和网剧剧本。
  张震是个资深影迷,当有人来找他做电影时,他充满期待。
  他给《张震讲故事之鬼迷心窍》提供了三个原创恐怖故事,针对剧本给导演和编剧写了2万多字的意见,但没有得到采纳。
  这部电影在豆瓣评分3.5,观众在底下评价,“烂片”、“看不下去”。“只顾着去吓人,忘记了讲故事。”他也感觉失望。
  这是《张震讲故事》进军电影界的第一站,显然失败了。制作人于波认为,这让“张震讲故事”这个“IP”一开始就在减分。
  一次电影落幕,接受完媒体采访的张震走在路上对小静说:“没有人知道我对‘张震讲故事’的野心有多大。”
“鬼故事”里大多没有鬼
  张震其实没有遇到过什么“灵异”的事。但他天然地关注消极的事,暗自期待庸常的生活突然变形,发展出荒诞的故事。
  《剪刀》的故事灵感来源于此。一天上午,张震在北京一家咖啡厅写东西,没什么客人,他靠着窗户,眼睛慢慢扫视咖啡厅:一个女孩坐在角落里。他观察人的兴趣又上来了。
  如果这个女孩,突然站起朝他走来,会发生什么呢?他想。“剪刀”这个意象突然蹦出来。他想象,她拿着剪刀扎自己的脸……这成了《剪刀》的开头。
  人们习惯把《张震讲故事》称为“鬼故事”,实际上,他的故事里大多没有鬼。比如,第一部长篇小说《失控》,讲的是一个在现实社会里高尚完美的男人一步步被自己的欲望逼入深渊,最终死亡。
  最初,听众们都以为是鬼在作怪,但到结尾,他总能圆满解扣,“哎呀,这个故事很可怕,但是最可怕的还是人心”。
  “你说,它有多么积极的主题,我不觉得。但人性有很多面,有好的坏的。正确地认识自己不就是正确的意义。”
这件事可以做一辈子
  如今自由的创作状态,张震很满足。他把这归因于妻子小静,如果不是小静,他可能还在电台做主持人。
  1997年,不满20岁的小静,来到辽宁电台。她跟着张震学习播音,俩人也合作录音——在张震的有声作品里,从小女孩到老太婆,几乎所有的女声都来自小静。
  完成故事后期制作,张震常会让小静带上耳机,他敲下空格键,背过身,点起烟,边抽边观察小静的反应。  
  2001年,也就是张震被传死亡的那年,他的主持事业达到巅峰。除去电台职务,他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每月工资近9000元,而其他主持人只有两三千元。
  他想把《张震讲故事》推广到全国,但这在电台有诸多限制,电台的工作也占据了他大量的创作时间。
  想辞职,但从刚上大学就在电台工作,他又难以割舍。张震评价自己“附随性比较强,没那么勇敢”,他把最终决定权交给小静。
  那时,小静鼓励张震:“这件事你可以做一辈子。如果工作精力耗费太多,都可以不做,但要坚持创作。”
  最终,他们都辞职了。“她积极鼓动我”,张震说话时,目光一直追随着妻子,“她对我的人生有很大的指引性。”
  从电台离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家人都以为张震还在上班。他继续在电视台兼职主持,维持一点收入,同时准备个人专辑。
  小静打算,在北京找面向全国发行专辑的公司。她翻开电话黄页大本,找与音像出版有关的公司,一个个打电话。电话黄页本没有带来任何收获。最后还是朋友向他们介绍了北京一家代理发行磁带的音像店老板。小静说,这是他们离开电台后最艰难的一步。
  磁带发行到全国后,CD时代来临,有北京的文化公司找到他们想给《张震讲故事》发行CD。
  这个时间张震脱口而出。两个一直在沈阳上学工作的人,第一次离开家乡。张震记得,他们租了一个货车,手忙脚乱地把家具搬上车,等到北京安顿好已经是半夜。
  在北京最初的半年多时间里,他们没有工作。张震在家埋头创作。小静寻找各种合作伙伴。小静对于张震来说,是经纪人,爱人,还是生活助理。每天要洗衣做饭,收拾房间。
一个悲观胆小的人
  年纪变大,他常想到死亡。他对小静说“人生就是上帝的一个bug”:“你给它丰富的情感,但它终究会一无所有。你是一棵草,没有什么想法,大概也不想那么多。”
  他的悲观投射到现实是世事无常,需谨小慎微。也许这就是他创作的源泉,张震讲故事的悲剧内核。
  比如,他看到一座小平房上压着一个砖头,就觉得世界上最聪明的一颗大脑很可能就被一块破砖头砸死了。
  他待人接物也谨慎低调。在同事石代红印象中,他很少跟同事谈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打算从电台辞职的想法也几乎没有跟小静以外的人提起过。“跟朋友一起开玩笑很张扬。但是在一大群人中,不是那种特别职业、会运筹帷幄的人,他不是那样的人。”
  张震跟高中同学李春凯因为个性相似成了多年好友。李春凯说,张震从不会主动向朋友提要求。他考了驾照,却不敢开车。有时李春凯帮他开个车,张震就会觉得特别麻烦对方。
  一个这样“胆小”的人却创作出那么多“吓人”的恐怖故事,二十年的写作生涯中张震也常自我分析。他总结,自己胆小,却又向往神秘。他不知道死亡是什么,却对它散发出的阴暗气息充满好奇。
  他极宅,不用手机,跟他联系时都是通过妻子。没有手机对他来说烦恼只限于不能骑共享单车。他依旧每天看各种新闻,走哪儿都爱观察人。
  《失控》那部小说与QQ有关。他特地注册了QQ,每天挂着,跟身边的人聊,也跟研究技术的朋友聊。小说结束后他就再也不用QQ了。他还是喜欢与人面对面聊天,看别人的表情。
  2015年,人们发现他开了微博,身份认证是“作家”,这是他给自己的定位。
  今年8月4日,是两人结婚10周年,他们在北京跟几个朋友一起庆祝。张震说:“我当时还哭了一鼻子,我说谢谢你,这么多年一直让我生活的这么快乐。”
  这就是作家张震在人间的生活。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悠悠已经8岁,偶尔他也会即兴给她讲个吓人的故事。那是一个奇幻的故事,里面有公主,有火龙。
据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