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是心理作用,服用要求或比产品更保健

近报 新闻    时间:2018年05月04日    来源:近报


  大多数保健品所起的作用,对使用者来讲多是心理作用,而非药物作用。”杨晶说,保健品不是药,没有“治疗”的功效。当下保健品最大的市场问题就是作用效力被夸大,甚至被说成是药品,但实际上,保健品不能治病,只能说是有“改善”和保健的效果。所以,当一个保健品的宣传标语上出现“治疗”、“治愈”这样的字眼时,就可以直接将它判定为不靠谱产品。
  “心理战术”是保健品市场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杨晶介绍,一方面,中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渴望健康的诉求明显增强,许多保健品的宣传与自己的健康诉求相吻合,心理难免对产品产生好感,其实是把这类保健品当做一种精神寄托。另一方面,例如许多安神的保健品,其成分多为淀粉或谷维素,在改善失眠上并没明显功效,但服用起来也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所以许多中老年人就把这种“吃不出问题”和“管用”划了等号。
  “有些保健品强调使用方式,而这些方式可能比保健品本身更管用。”杨晶说,许多降血糖的保健品会强调服用注意事项,比如“服药期间禁食不宜过饱”、“服用期间不宜使用高热量的水果”、“适当锻炼可以促进产品吸收”等。而其实,这些所谓的服用事项正是糖尿病人本身就该注意的方面,只要患者遵循了这些健康准则,则即不服用保健品,病情也会得到改善。
  “还有类似于‘清晨用蜂蜜水送服’、‘服用后适当按揉腹部促进产品吸收’等药品服用注意事项,这些其实也都是基本的养生方式,但凡长时间坚持就会感受到一定作用,并非是保健品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