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激荡四十年 热情挥洒五十春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吴泽浩先生艺术人生回眸

近报 新闻    时间:2018年05月04日    来源:近报


  傅晓燕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在中国画的探索中,吴泽浩先生可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生初以岭南派之滋养入心,后以齐鲁大地深厚文脉入情,于传统中成功揭示出一种有别于传统而又更贴近现实的具有时代审美意识的中国画作品。在画坛纷杂多元的当今,先生依然能够坚守自己内心的理想,并持之以恒为之努力探索,敢于向至高至美的境界进发,于当今画坛中独树一帜。
  吴泽浩先生在山东生活工作50年,他不仅是一位全心指导参与并见证山东文化事业建设发展的领导,更是一位对历史文化有深入认识,对现实生活有敏锐感知的代表性艺术家。谈到山东艺术界改革开放这40年的发展,先生有他自己的感触……
积蓄力量夯实发展之路
  记者:您在山东工作生活已经50年,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历程,刚到山东那段时间主要的工作是什么?
  吴泽浩:刚到济南的时候,我被安排到济南市群众艺术馆工作,之后与很多同事一起被安排到基层生活锻炼。那段时间,我们与工农朋友一起生活劳动,闲暇之余我们也一起画画,画身边的人和事。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是有绘画才能的,后来都成为了山东艺术阵地上的中坚力量和院校的美术教师。
  记者:改革开放初期,您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吴泽浩:在80年代初之时,我们与张登堂等几位好友建成了济南国画院,画院里的画家们在那段时间创作了很多现实题材作品,大家用心创作的那些作品现在看还是立得住的好作品!济南画院组建后我被调到市文联副主席岗位工作,这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为老艺术家平反和对文艺工作拨乱反正,把艺术发展和创作引到正路上来,带出更多人才,为创作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树正风带动山东美术走向全国
  记者:山东艺术界在全国产生的影响和地位,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形成的吗?
  吴泽浩:随着改革开发的发展,我们艺术界的创作热情高涨,特别是落实政策之后,很多老画家再次回归,他们开始带徒弟,将毕生的技艺传给后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刘宝纯、张登堂、解维础、欧阳炳森等山水画家,以黄河、海河、淮河为题材创作和展览,我与陈维信的“长征路上”创作和全国各地巡回展,都受到全国艺术界的极大关注。在那段时间里,艺术家们创作了大批立得住的经典之作,让全国对山东书画界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并逐步确立了山东书画大省的地位。
  记者:请您概括一下改革开放40年我们山东艺术家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吴泽浩:我们艺术家的共同也是最大的特点就是走正路。改革开放后西方的艺术思潮进入国内,很多画家在思想和价值观上产生了并不积极的影响。一个艺术家在创作道路上若有坎坷,其损失就太大了,因为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
  走正路,树正风,是这40年发展的思想主导,因为有我们这样一批经历过艰难并始终坚定艺术追求和信仰的人在。我们这些老人,始终坚持以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为指导,把毛主席这本大书当成了我们人生的哲学。这是提高我们的文艺创作,丰富文艺题材,树立人生观的重要思想指导,这就是山东艺术界的正路正风。
以经典之作传承历史文脉
  记者:退休前,您一直担任市文联和省市美术家协会的领导,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奉献给了山东的艺术建设发展。退休后您也没有停歇,目前为止几个大题材系列创作,又在山东乃至全国影响深远。
  吴泽浩:改革开放4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在重要的领导岗位上,对工作丝毫不敢松懈,大部分的创作都是在晚上9点至凌晨3点完成,时间相对紧张。退休后对我来说,是艺术上的一个新阶段,也是很有收获的阶段。
  首先是2014年,恰逢中日甲午海战120周年,我集中创作了《甲午海祭》。接着是《铁铸抗战》系列作品,2015年我用我的笔墨讲述了十四年抗战。在1976年,我和陈维信先生重走长征路,之后用了十年时间,最后把作品交给了军事博物馆。2016年又重新创作,又是全新的一番感悟。期间还创作完成了《武训歌谣》、《弘一禅意》系列作品。
  记者:来济南工作生活50年,您对济南文化艺术事业的传承发展工作的付出也让我们铭记于心。您不仅是一位画家,同时在书法、诗词、史学等方面也有深入研究。
  吴泽浩:到山东工作这50年,我也总是想把自己所感悟的,所理解的济南、山东讲述给更多的人,比如2017年的《扁舟藕花里》系列展,以济南文脉的传承为创作主线,以人物和景物讲述济南文脉。“一派文脉历下流,海右亭前扁舟游。二安词章豪与婉,超然楼头摘星悠。”这是一位在济南从事文化事业工作50年的老人对泉城的深情,这也是一位75岁老人向济南向山东人民交的答卷。山东改革开放40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有成就的艺术家,生活在这里,我们应该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在这样伟大的时代,我们应创作出更多立得住的好作品,不辜负观者、不辜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