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表情emoji是怎么来的?

近报 新闻    时间:2017年09月22日    来源:近报








  聊天表情emoji是怎么来的?
  使用手机或电脑与人联系时,如何表示“高兴”或“同意”?时下最流行、最方便的办法可能就是发个笑脸图标,对方立即心领神会。
最早源自日本
  这种表情符号起源于日本,英文叫emoji,即其日语读音,意为“图文字”。它的创造者叫栗田穰崇,曾是日本都科摩通信公司一名职员。上世纪90年代,这家公司希望加强其寻呼机业务的市场竞争力,栗田想到把一些简单的卡通图案添加到寻呼机显示内容中,以吸引更多青少年用户。栗田从漫画和日本汉字等元素中获取灵感,用一支铅笔和一张纸,设计出首批表情图标,包括微笑的脸、音符等等。
  1999年,emoji正式诞生,“图文字”最早在日本网络及手机用户中流行,随后苹果、安卓等系统也纳入了emoji表情,目前,这套表情图标已被绝大多数计算机系统所兼容的编码“统一码”(Unicode)采纳。
Emoji的优势
  目前,统一码正式“收编”的表情图标有722个,苹果、安卓等系统的用户都能使用。emoji填补了语言文字无法直接表现的交流意涵,emoji是文本的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
  而emoji的流行,又恰恰建立在人类语言发展的极限之上,它如同文本版的肢体语言,极大辅助了文本背后情绪的传递。其直观而简便的表意方式甚至超越国别,跨越语言差异,仿佛沟通起全世界。
文化差异难免
  虽然绝大多数表情表意直白,但也有少数图标曾引起不同文化背景用户的困惑和误解。
  一份调查显示:不同国家因为语言文化不同,对emoji的使用偏好不相一致。
  法国人最爱使用心形;而阿拉伯语使用者喜欢花与植物;俄国人最爱用各种浪漫的图形。
  这种不尽相同的emoji使用偏好反映了不同国家国民、不同语言使用人群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极有可能导致不同文化圈的人无法用emoji顺畅交流,甚至导致误解。
系统差异是最大障碍
  如果说以上这些只是主观原因的话,那么emoji在不同通信系统、不同APP中的差异显示,便是加剧这种交流障碍的客观原因了。
  由于emoji在被发明之初,被设计成为一种公共财产。之后各大科技公司为了借助差异性吸引用户,又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不同版本的emoji图案。
  同一个emoji在不同的移动设备上的显示甚至也是完全不同的。
  同是“眯眼笑脸”,不同平台就有完全不同的emoji。
  它们随着不同平台间的信息传输,已被发现导致了不小的误解与混乱。
  如此说来,emoji的共通性是大打折扣的,这自然也削弱了emoji会发展为一种语言的可能。
  2015年,历来着重于英文词汇报告的《牛津词典》年度词汇也花落emoji,一个“喜极而泣”的表情摘得桂冠这一现象预示着人类交流层面的革新正在酝酿。
据硅兔赛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