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转眼之间,春节的脚步已经接

近报 新闻    时间:2018年02月09日    来源:近报


  春去秋来,转眼之间,春节的脚步已经接近,年味越来越浓: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准备过年的年货,街上挂上了大红灯笼,喜气洋洋。过年是我们温暖的团圆,是除夕夜空上那璀璨的烟火,是孩子们口袋里的压岁钱,是老百姓门窗上的年画、窗花......你记忆中的春节,是充满欢笑的还是也伴随着淡淡的忧愁?是和家人、朋友团圆相聚还是身在异乡为异客?你记忆中的年味,又是什么样子的?
  儿时的过年记忆里,祭灶是过年的伊始,举行过祭灶仪式后,就是真正的年了。
  每到小年,母亲是一定要祭灶送灶神的,请的灶王爷是油彩印制的版画。母亲的祭灶仪式没有多少讲究,很简单实在,时间一般选在傍晚时分举行,先把灶台抹干净,灶前清扫干净,然后在灶台摆上供品豆腐、酒水,点燃一炷香,跪在地上,双手合十目视灶王爷开始祷告,然后给灶王爷献上糖瓜、年糕等粘性食品,意即吃这些东西把灶王爷的嘴糊住,在玉帝面前少说自家的坏处,对着灶台叩头恭拜。最后把受烟熏火燎变得陈旧发黑的灶王爷画像从神龛里取下来,放到地上焚烧掉,把新请的灶王爷画像贴好后,祭灶仪式就算告结。对母亲来说,灶王爷在她心中份量很重,灶王爷是“一家之主”,因为天天烧锅起灶,一日三餐不可离,事关家和百福,平安丰收,所以特别看重,崇敬。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酌酒烧钱灶君喜。”当然这是老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祈求平安富裕的一种期盼。古往今来,在人们的观念里,灶头不仅仅只是烧菜做饭的地方,更是承载着一个家庭的繁衍,寓意着一个家族的兴旺。有母亲在的家,温暖加倍,炊烟更浓。在母亲看来,生活贫苦人家第一就是要身体健康,能有一碗饭吃就好。我常觉得,乡村的祭灶,是一种生命之根的承袭,有灶头的家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家,有母亲在灶头前操劳的家,才是一个幸福完整的家。我知道,祭灶那是母亲在灶头前点燃了生命的烟火,点亮了家的希望。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浓郁的年味浸染着寒冬包裹的腊月,如今好多习俗已面目全非,家家的灶间已为现代厨房设施所替代,几乎已经找不到还有烧草的锅灶,在农村,供奉有灶王爷的人家也为数不多了,祭灶这一古老的习俗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新年到来的时候,看见铁锅上氤氲的蒸汽,闻见蒸汽中缭绕的饭菜香,看见那在厨房忙碌的慈祥老母亲,不正是一位灶神,在灶头前点燃了生命的烟火,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五谷丰登,薪火相传。    陈树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