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中央军精锐

近报 新闻    时间:2018年02月09日    来源:近报


  二二三团的前身是国民革命军十一师第三十二团,是陈诚起家的骨干部队之一,在大革命时期、军阀混战时期、抗战时期乃至解放战争时期为国民党屡立战功,其骨干皆为黄埔军校毕业生。国民党军最具实力的“土木系”,其中的“土”字就是指十一师体系,三十二团作为十一师原三大主力团其地位可见一斑。
  陈诚治军颇为严厉,也注重发挥三青团作用,吸收一些高学历青年入伍。抗战期间,有不少热血青年加入该团,并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精神,该团也因此被称之为“青年团”。作为陈诚嫡系部队,国军对待该团待遇十分优厚,不但远超其他部队,武器装备也全部美械。1945年抗战结束后,三十二团经过数次整编加强转隶,战斗力空前强悍,最终番号为七十五师二二三团,是第十军乃至十二兵团的头等主力团,也是黄维和胡琏所依仗的杀手锏。
  1948年10月,淮海战役的大幕在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缓缓拉开,事关中国命运的国共大决战由此开始。作为蒋介石最具战斗力的部队,二二三团在黄维兵团的编成内杀入战场。但是,由于国民党军在指挥上连出昏招,黄维兵团很快在11月25日被中原野战军主力包围于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固守待援。其中,二二三团作为军队最具战斗力的主力团,负责扼守双堆集东北方重要的据点——张围子。
  张围子,其实准确的叫法应该是张圩子,是一个位于双堆集东北的面积不过3个足球场大小的小村庄,地域狭窄、地势平坦,只有十几户土木结构的房屋,难以抵挡重炮轰击。按照二二三团原来的打法,全团是不可能龟缩在如此拥挤不利的地域内进行防御。但此时已没有选择了,因为整个黄维兵团12万人所控制地域也不过12平方公里,没有丝毫的回旋空间,只能固守已有阵地。
  尽管很不情愿,但二二三团还是表现出了强烈的信心,因为该团历史上曾经有过被中野主力十倍兵力围攻,坚守5天最终全身而退的经历。在其看来,解放军的火力,应该很难敲开他们死守的阵地。即便如此,二二三团也依然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的进行了防御准备:全团依托村庄,构建起3道环村防线,疏密有致地设置了工事网和梅花状地堡群,同时又得到双堆集兵团大炮群的战术支援,构成火力交叉覆盖的防御系统。该团认为,只要能死守数日并对围攻的解放军以重创,就能坚持到其他国军兵团前来解围——毕竟,十二兵团才是蒋介石的心头肉,别人都可以不救,但没有理由不救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