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案背后

近报 新闻    时间:2018年04月20日    来源:近报


  1913年,与赵秉钧私交甚好的国民党人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从起获的证据看,幕后指使是国务院的内务部秘书洪述祖。
  宋教仁遇刺的消息传到北京时,赵秉钧正在主持国务会议。据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张国淦回忆:“是日,国务院正开国务会议,国会选举事务局长顾鳌突进会议室向赵总理报告:前门车站来电,宋教仁昨晚在沪车站被人枪击,伤重恐难救,云云(宋之被刺,北京得信,以车站电报为最早)。总理大惊变色,当即离座,环绕会议长桌数次,自言自语:‘人若说我打死宋教仁,岂不是我卖友,哪能算人?’各总长相顾均未发言。少顷,府中电请总理,总理即仓皇去府。”
  尽管证据阙如,国民党内部也有相当多的争议,但孙中山却一口咬定幕后主使者是赵秉钧,而赵则是受命于袁世凯,杀宋是为了清除政敌。尽管袁世凯方面及国民党党内要求法律渠道解决的呼声成为主旋律,孙中山还是固执地走上了武装暴动的道路。但是,孙因宋案而对袁、赵的指责,并不被当时的主流舆论所认同,不仅立宪派的报纸,连中立的大报《申报》《大公报》等都不同情国民党,认为袁、赵在宋案中最多只应负用人不当之责,国民党因此起兵反袁实为叛乱。民意的阙失,也是造成孙中山所谓的“二次革命”迅速失败的主要原因。袁世凯是杀宋主谋的说法,直到国民党夺得全国政权并进而夺得了书写历史的最大权力后,才开始成为主流的说法。
  宋教仁遇刺案,是民国的第一悬案,至今依然没有答案。近来的不少研究也表明,除了宋案中莫须有的指控之外,袁、赵并无政治暗杀的任何记录。
  进步党党魁汤化龙为宋教仁写的挽联别有深意:“倘许我作愤激语,谓神州将与先生毅魄俱讫,号哭范巨卿,白马素车无地赴;便降格就利害观,何国人忍把万里长城自坏,从容来君叔,抽刀移笔向谁言。”几年后,汤化龙也被国民党暗杀,罪名是“袁之走狗,段之帮凶”。
  宋案之后,从辛亥开始维持了三年多的政治宽容与民族和解,宣告结束,如宋教仁这般致力于推进宪政的人被彻底边缘化,争权夺利成为主流。为了避嫌,赵秉钧称病辞职,总理职位由段祺瑞、朱启钤先后代理。赵秉钧的辞职正式获准后,改任步兵统领,随后接替冯国璋担任直隶都督,到天津上任。避居天津的赵秉钧,在宋教仁遇刺后一年突然死亡,这令已经习惯了阴谋论的国人充满了疑窦。假设推断了赵秉钧杀宋的国民党,炒作说是袁世凯灭口,却无法解释为什么袁世凯要在一年之后才开始下手。
  其实,当年的媒体也报道了赵秉钧乃正常死亡。赵去世4天后(3月3日),路透社再发新闻,说中国使馆(Chinese Legation)宣称,赵秉钧死于心脏病,其病症迹象在几年前曾经出现。中国使馆还否认了政治复仇的可能性。
  2011年揭出的赵家家书中,赵秉钧之孙赵纯佑认为,赵秉钧只是病死而已:“先祖卒于1914年2月27日,实为2月26日亥末子初(即晚上11点左右),应为阴历二月初二。因督署秘书长于27日始电报袁总统,原电谨称‘腹泻头晕,厥逆扑地’,并无七孔流血而死。后人作传,妄加枝叶,引人猜疑袁因涉有加害之嫌,指为北洋集团离心之始。其实他是死于中风,即今所谓脑溢血,倒卧于内寝室床头侧旁,这是当时家属亲见,并无吐血情形。”  
  其实,在一个政治游戏毫无规则、不择手段的厚黑时代,赵秉钧是否真被“毒杀”并不重要,因为这个时代已经“毒杀”了每一个游戏者、围观者……
据《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