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对付”大臣有“保留动作”:廷杖

近报 新闻    时间:2017年09月22日    来源:近报


  明朝大名鼎鼎的廷杖制度其始作俑者,是朱元璋。东汉光武帝刘秀、隋高祖杨坚、唐玄宗李隆基都在朝堂上打过大臣的板子,只是不像明朝一样成为皇帝对付大臣的“保留动作”。在明代,廷杖发展出了一套固定的程序。要廷杖大臣,也要照章办事。
  皇帝要先发出个廷杖的命令,司礼监太监出帖加盖印信,交给刑科给事中审核,签批后再交给东厂、西厂、锦衣卫去拿人。虽说廷杖的旨意是皇帝下的,但一个官员挨的板子是轻是重,要不要留条命,可就是主持执行廷杖的太监说了算的了。明代《涌幢小品》对此有详细描述:廷杖之时,司礼监、锦衣卫的头头们在两旁看着,打板子的人不仅要会察言观色,还要看这些大人们的脚如何摆放。如果是两脚分开如簸箕,那意思就是可以放囚犯一条生路;如果是足尖内敛,那这个囚犯就要往死里打了。大臣一旦被宣布廷杖,基本上等于要到鬼门关报道了。据统计,廷杖的致死率达24%,也就是说四个受到廷杖的话,会有三个人活下来。但活下的人会留下诸多后遗症。
  据统计,明朝被廷杖的官员,约一半集中在六科给事中、都察院御史这些言官身上。明朝的言官属于典型的“官小权大”,政治地位极为突出。官员受到廷杖虽说是惹怒了皇帝,政治生涯一时跌到谷底。但风水轮流转,廷杖在明代人眼里也不失为一项收益丰厚的政治投机。明朝《万历野获编》有云,廷杖的官员,虽然“见辱于殿廷,而朝绅视之,有若登仙”。原来,皇帝使用廷杖只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怒火,多半也不是真要大臣的命。皇帝的火气一平息,这些被廷杖的大臣就迎来了生机。随着朝中权臣的更替,原本被廷杖的官员,往往能获得重新启用。廷杖事后的“丰厚回报”,让明代士大夫们既怕廷杖之苦,又仰慕受廷杖的官员,认为他们是忠义之士,就连受杖者的家人对朝廷都没有怨恨之情,反而视为家中荣耀。      据《中华遗产》